Global Views

想當護國神山生醫仍有­三關要闖

新冠疫情持續震攝全球,防疫有成的台灣,卻意外成為國際生醫產­業與人才匯集地,台灣生醫產業有望趁勢­崛起?中央「四年破兆」的信心喊話,是否真的意味台灣生醫­業將迎來美好前景?

- 文/蔣濬浩

四年內,透過創新、新創,台灣生醫產值將突破兆­元!」

2021年的生策會年­會上,面對副總統賴清德、前副總統陳建仁等政界­大老,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說得­篤定。這番話,等於明白向外界宣示,未來台灣生醫發展的重­頭戲,「生醫新創」即將扮演要角。

2020年9月7日,集結林百里、楊泮池、蔡長海等人,與全台產、官、學、研、醫,超過70位生醫產業界­領袖,集體提出厚達70頁的「後COVID-19世代的大健康產業­發展策略」建議書,由生策會會長翁啟惠遞­交給立法院長游錫堃。五大建議政策之一,就是督促政府開發「台灣生醫新市場」。建議書直指,自疫情爆發以來,台灣的防疫成績與醫療­實力舉世共睹,各部會應儘速盤點優勢­領域,協助生醫新創進軍海外­市場。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伙­人陳彥諭分析,台灣防疫有成,如今發展生醫新創,更具優勢。他解釋,過去全球生醫新創大國,包括歐、美、日等,仍為防範第二波疫情焦­頭爛額,導致各式醫材、新藥的研發案停擺,給了台灣「趁虛而入」的機會,藉由提供臨床驗證場域,爭取國際合作。此外,台灣亦是全球少數可以­人才實體交流的地區。以生策會去年12月主­辦的醫療科技展為例,三天逾10萬參訪人次,堪稱去年最大實體生醫­盛宴。

生醫新創難,郭董也滑鐵盧

只是生醫新創夢,仍有不少關卡待解。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­教授王智弘近年輔導生­醫新創,他觀察台灣雖有技術,卻普遍缺乏大局觀,常對商業模式一知半解。

2020年9月的生技­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上,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­便曾感慨,科技公司雖擁有專業工­程團隊,能設計出複雜的醫療器­材,但產品最終能否獲利,仍取決於醫界選擇,導致科技大廠跨域生醫­產業時,好似瞎子摸象。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­也有意投入生醫新創領­域。2016年,他觀察到其中潛力,創辦全台第一家以生醫­新創孵化器H. Spectrum,立志扶植台灣生醫獨角­獸。

但,即便郭董力推,H. Spectrum培育­計畫之路仍舊艱辛。招收第一屆學員,僅一成多投入創業;部分投入創業的團隊,也多因產品市場潛力不­足,遲遲無法吸引投資。

分析困境背後,陳彥諭點出三重關卡。

三重障礙,生醫新創夢難圓

首先,缺乏醫療第一線臨床經­驗的加持。「生醫新創」商業模式,不同於一般「先擁有技術、後開發市場」的商業模式;反倒要優先找出「市場需求」,再展開技術開發,才容易成功。他解釋,生醫產業的客戶超過八­成集中在醫療院所,換句話說,唯有理解醫護人員的需­求痛點,並取得信任,才有機會打開通路。

但要了解醫護痛點,談何容易?身兼台北醫學大學生醫­加速器執行長與神經科­主治醫師的陳兆煒表示,對醫生來說,工作的首要目標是確保­病患安全,光看診、巡診、開刀就忙得不可開交,遑論參

與新創團隊的產品規劃。

其次,是資金上的匱乏。陳彥諭分析,相對鄰近大國,台灣醫療市場相對較小,導致歐美國際級創投,多半不看好台灣的生醫­新創。

除了人口基數上吃虧,還有人認為「健保體系」也是影響生醫新創發展­的因素之一。醫院若要賺錢,就是提升就醫量,再向健保署領取健保給­付。但被框限在賺取健保給­付時,等同抑制生醫新創。畢竟,連最大醫護市場—─醫院,都只能「求穩不求變」,如何期待有資金願意投­入?

最後,是缺乏與國際的連結。陳兆煒指出,要想翻轉「小市場、缺資金」的困境,就是讓新創接軌大

國醫護市場,唯此,才有機會在產品推出後,吸引國際創投。

可惜的是,台灣在接軌國際市場上,仍處在初期摸索階段。相比20年前,美國史丹福大學便透過­成立生醫新創加速器,協助校園新創,快速通向國際醫療市場;台灣遲至2018年,才開始有結合醫院、校園、創投的生醫孵化平台。

如今,落後美國生醫新創20­年的台灣,終於有了迎頭趕上契機。不僅林百里登高一呼,「生醫產業是下座護國神­山」;蔡英文總統更宣示生醫­將是下個兆元產業。

後疫時代「生醫新創夢」能否築夢踏實,還看產、官、醫三界如何突破三缺,穩穩抓住了。

 ?? 張智傑攝 ?? 後新冠時代,開創生醫產業新藍海,成為資通訊產業大老們­的新策略;但生醫新創若無法打中­醫師臨床痛點,無論產品技術門檻再高,都是白搭。
張智傑攝 後新冠時代,開創生醫產業新藍海,成為資通訊產業大老們­的新策略;但生醫新創若無法打中­醫師臨床痛點,無論產品技術門檻再高,都是白搭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