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札卡瑞亞:新冠示警,必須向疫情學習Far­eed Zakaria

《遠見》本月「國際大師.台灣連線」專欄主角,為美國知名公共知識份­子、CNN國際新聞評論主­持人札卡瑞亞,深入分析後疫情時代與­拜登上台後的國際新局。文/李國盛

-

在網紅與意見領袖崛起,眾聲喧嘩的年代,法理

德.札卡瑞亞(Fareed Zakaria)是極少數兼具洞

見與人氣的公共知識份­子。

美國前總統歐巴馬(Barack Obama)珍視札卡瑞亞

的觀點,常將他的著作帶在身邊。在美國新總統拜登

(Joe Biden)上任之後,札卡瑞亞接受《遠見》獨家專

訪,暢談疫後美國新政與世­界變局。對於這位濃眉大眼、印度輪廓鮮明的國際政­論家,

台灣人可能不熟悉。不過,去年在CNN節目上、前副

總統陳建仁大談台灣防­疫成果的那一幕,許多人仍記憶猶新。當時,訪問陳建仁的主持人,就是札卡瑞亞。

十大全球思想家,精準針貶世局

這位經常在螢幕上板著­臉評論世局的主持人,究竟是什麼來頭?其實,札卡瑞亞的奮鬥歷程也­是一頁傳奇。他是第一代印度移民,出身政治家族,本著對國際政治的興趣,他在美國就學時代就撰­文投稿撰寫評論。這也讓他後來以29歲­的年齡,成為聲名卓著的《外交事務》(Foreign Affairs)主編。他曾被《前景》(Prospect)、《外交事務》評選為「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」。《外交政策》(Foreign Policy)雜誌票選為「過去十年十大全球思想­家」(top ten global thinkers of the last decade)。1997年11月,他刊登於《外交事務》的一篇文章〈非自由民主的崛起〉(The Rise of Illiberal Democracy),指出空有形式、卻沒有個人自由的民主­體制,其實是民主的倒退。此文預言了包括俄羅斯、土耳其在內的「非自由民主」(illiberal democracy)浪潮。札卡瑞亞在2008年­出版的《後美國世界:以及其餘的興起》(The Post-American World: and the Rise of the

Rest),指出各新興國家崛起對­世界的影響力,不僅在

全球熱賣,還成為多國領袖的必讀­書單。

作為印度裔的伊斯蘭教­徒,他極力維護自己作為穆

斯林的認同,就連三個兒女都分別取­名為Omar、Lila和Sophi­a(都是常見的穆斯林名字)。

在此同時,他卻批判「認同政治」的過度操作,提醒

任何人看待印裔賀錦麗(Kamala Devi Harris)當選美

國副總統這類事情,角度必須超越移民的眼­光。

跨足撰文、出版到主持電視節目,他堪稱公共知識

份子界的「超級巨星」。他的CNN重量級國際­新聞評論節目《札卡瑞亞GPS》(Fareed Zakaria GPS),全球有2億200萬個­家庭收看;為《華盛頓郵報》撰寫每週專欄,每月有8000萬∼1億名讀者。

他深諳當代媒體的力量,在「後事實」肆虐的年代,並堅信做為公共知識份­子,要做的就是提供理性、事實和分析。

在接受《遠見》專訪時,他認為人們必須知道,事實有其本、科學有其真,而分析本於事實。特別是在眾聲喧嘩,偏見和假新聞橫行的時­代,

他認為自己存在的價值,就在於「必須有人守住那條線、守住標準,我認為自己的工作比以­往都更重要。」新冠疫情爆發後,「把自己的門關起來,讓別人家的問題關在門­外」的情緒全球蔓延。深信「合作」才是人類未來之路的札­卡瑞亞,特別接受《遠見雜誌》專訪,暢談疫情解方,分析拜登上台後的國際­局勢。以下是札卡瑞亞的精采­專訪摘要。

看族群融合〉賀錦麗脫穎而出,彰顯美國多元價值

《遠見》問(以下簡稱問):你是移民美國的印度裔­知名人士,同樣是印度裔的賀錦麗­剛當選美國副總統,對你是否有特殊意義?札卡瑞亞答(以下簡稱答):我一直認為,人移民到一個國家,努力工作向上,不需要因為自己少數族­群身分,而期待別人給你特殊待­遇。事實上,你往往必須比別人更努­力,我從來不用自

己的身分當做特權。賀錦麗當選的意義,不僅是對於我做為一個­印度移民,更重要的,是對於我做為一個美國­人。因為這意味著,美國創造第一個真正意­義上的「普

世國度」(universal nation):你從哪裡來不重要,你在

此可以成就任何事。

我父親在印度是傑出的­政界人士,但我知道,在印度,身為穆斯林,你永遠不可能成為首相,畢竟,印度是以印度教為主流­的國家。美國以獨特方式接納所­有人,讓多元價值被彰顯。賀錦麗不只是印度裔,她同時兼具黑人、女性的角色,美國正在做的是,讓這個社會中沒有人被­排除在外,沒有人需要隱藏他的認­同。

當我1982年來到這­裡,並沒有覺得社會歧視我,但

沒有歧視是一回事,彰顯多元化又是另一層­次。在賀錦麗當選時,我回想自己的經驗,理解到這些讓我感到驕­傲的意義。

論疫後重建〉政府重質不重量,肯學習才會成功

問:疫情當前,你覺得人類這次受到最­大的教訓是什麼?

答:過去100年間,人類快速發展,最近的50年間,

成就更是可觀,我們讓更多國家躋身高­所得國家,讓許多人脫離貧窮。

但發展是有代價的,人類肆意而無序的發展­會付出代價。結果就是自然的反撲,氣候變遷、愈來愈多暴

風,美國愈來愈多森林大火。2020年,美國燒掉超過500萬­公畝的土地,整個面積相當於麻州的­大小。在

澳洲,焚燒面積更相當於美國­的十倍大。

過去20年間,我們遭遇各類病毒,從愛滋、伊波拉、H1N1、豬流感、SARS 和新冠,這正是自然在示警,告訴人類不能再這樣下­去了,病毒肆虐,正是因為我們破壞了太­多棲地。

美國的工廠化農場經營(Intensive animal farming)

問題愈來愈大,農場養殖依照特定基因­選擇的動物,

讓同樣的病毒從一隻雞­跳到另外一隻雞,一直到第1

萬隻雞,病毒毒性就變得致命。這就像是在沒路的土地­開賽車,而且還沒有保險,一定會出事。

我最擔心的,莫過於新冠還不是最糟­的病毒,傳染力和致死率更高的­病毒還沒有發生。

從某個角度來看,新冠是警告,提醒我們有其他更合理­的生活方式,這就是這場疫情最重要­的一課。

問:你多次提到,面對疫情需要有素質的­政府,請問何為「有質的政府」?

答:面對疫情和疫後重建,需要有力的政府,政府

大小不重要,願意去學習的才會成功。疫情中表現好的政府有­兩種,一種是北歐丹麥這類的,另一種是台灣等東亞國­家,共同點就是強調教育,而且,注重政府「保護」和「保存」的角色。

台灣對教育的重視,讓高品質人才進入政府­服務。重點在於我們要知道,政府其實是高難度的嚴­肅企

業體(difficult serious enterprise),我們在美國,過去也

這樣認為,但從雷根以後,我們開始不重視政府,而崇尚私人企業。企業任何事情都是對的,政府都是錯的,我們得平衡這種看法。

我還要強調一點,台灣之所以能保持良好­狀態,是

在於謙虛,台灣應對SARS成績­並不優秀,但從錯誤中

學習:提早行動、不能盡信中國的訊息、政府必須盡早決策、快速管控。

微軟創辦人比爾.蓋茲(Bill Gates)曾說,他在微軟

時代,每次遇到問題,總是問自己「誰把事情處理得

更好(who is doing this better)」和「我可以從他們身

上學到什麼。」

談國際合作〉攜手面對難題,才有安全的地球村

問:為何國家之間的合作,是重建疫後秩序不可或­缺的一環?

答:過去30年間,我們讓4∼5億人脫離貧窮。但疫

情爆發後,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和世­界銀行估計,在接

下來的一年或兩年間,將有超過1億5000­萬人∼2億2000萬人被疫­情推回貧窮。這等於在兩年內,銷毀過去30年一半的­成果。

數字告訴你,疫情對窮人的危害,他們無力走出,特別是他們的政府被債­務所困,這些國家無法像美國或­歐洲國家一樣,舉債或印鈔票來應對。希望度過疫情初階段後,所有國家一起面對這一­切。除非全球都接種疫苗,不然我們無法真正安全。

過去30∼40年間,我們減免了部分國家的­債務,當我們這樣做,所有人都獲益。非洲部分國家過去20­年間,每年成長3∼5%,從這些經驗出發,我們來幫他

們,當他們走出困境,世界經濟規模又變得更­大了。

更何況,之所以這樣做,還有道德層面的考量,同為人類本該互助。問:把疫情擴散歸因全球化,你認為是一種誤解?答:有人把疫情怪罪全球化,認為病毒四處擴散,

因此,應該關閉國門,但後來,人們就會理解,無論是疫苗還是口罩,你還是需要那個非常複­雜的全球供應鏈。畢竟,很少國家有能力自行生­產數十億劑疫苗。

在冷戰高峰,美國和蘇聯一年的貿易­量是20億美

元,但現在,美國和中國每天貿易量­就是這個金額,這就是全球化發展的結­果。

對特定族群來說,全球化並未讓他們受益,造成各國國內的政治問­題。此外,美國還面臨中國愈來愈­強大的現實。

台灣夾在兩強之間,但最重要的事情,是聚焦在人民的福祉,確保這件事的順位要高­過口號或政治象徵。你們創建一個真正的國­家,創造非凡的奇蹟,你要確保奇蹟,而要保持這些,你需要平衡之道。

這就像新加坡的平衡策­略,當我告訴人們,新加坡和中國恢復邦交,大家都很驚訝,因為在此同時,新加坡也在台灣進行軍­事訓練。

我認為,你們最重要的挑戰在於­民主,台灣各階層

領導人都要很小心,必須有(適當而平衡的)策略。

看兩強相爭〉中國雖強,但仍無法取代美國優勢

問:美國管控疫情效果不佳,內政也挑戰不斷。你認為,中國會很快取代美國地­位嗎?

答:美國還有什麼優勢,是別人沒有的?那就是吸

引各方人才,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局­外人。前總統雷

根(Ronald Reagan)說得好,在美國,沒有人管你從哪

來,我們只關心你要去哪裡。

這就是美國最大的優勢,這就是中國不可能比美­國做得更好的地方,中國可以發展電腦、人工智慧、量子電腦⋯⋯但他們做不到這點。

問:拜登上台,你認為他會如何應對中­國?答:我相信拜登團隊,會持續對中國強硬,但手法

上會更謹慎,他們會了解中美在大議­題上需要合作。

氣候變遷當然是,貿易也是,除非你的目的是要毀掉­全球貿易系統,若要創造更好的系統或­改革,唯一方式,就是讓美國、歐盟和中國三大經濟體­都參與。

拜登會先尋求跟歐盟的­共識,同時也把日本納入。接著就是中國,不讓中國參與,什麼事都不會成,畢竟,中國已在全球經濟扮演­要角。問題在於彼此有太多爭­端、惡意,以及對對方的不信任。當前在美國,沒有人會因為跟中國達­成協議而獲得政治利益,在台灣也是如此。

相對地,在中國也是一樣,必須對美強硬。中國沒有選舉,但共產黨很重視輿論,目前,中美陣營內部強硬的政­治態度,讓雙方較可能朝向對抗­而非合作。

問:這是否意味著世界未來­會兩極化?答:短期內不會,甚至中期內也不會,歐盟以難以

置信的方式,將不同國家聚合在一起,成就不能被忽略。英國選擇脫歐的人,其實一點道理也沒有。

這世界比較像三極世界,有中國、美國和歐盟。印度成長也夠快,但還沒有那種實力。我的印度朋友過去常誇­口,說印度可以超越中國,但既然印度人說自己數­學好,那我就要指出現實,中國現在的成長,仍是印度趕不上的,且中國經濟規模有印度­的四倍大,印度根本沒有機會。中國和美國對峙中,幸而冷戰並未發生,但我們有科技冷戰,台灣因為生產半導體,而捲入其中。

問:你多次提及台灣防疫成­就,根據你的觀察,台灣社會下個重要發展­議題是什麼?

答:台灣的醫療花費占GD­P比例,僅有美國的1/ 3,是健康支出比例最低的­國家之一。但這也是因為,

你們讓醫護人員操過了­頭!

這讓台灣醫療體系很難­永續經營,即便這個體系,是經過良好設計的系統。台灣正在轉型、邁向較大型的「社會福利國家」。但在這過程中,相應的社會發展將無可­避免。

例如,必須對條件較弱勢的民­眾更慷慨、去處理那些目前看來不­緊急的問題。像是給有特殊需求的孩­子更多教育資源,以消滅貧窮。然而,挑戰在於,你們得同時保持經濟動­能。像是丹麥和瑞典等北歐­國家,透過測試修正的方

式,1970年代他們犯了­一些錯,讓國家負擔太大,現

在他們已回到正確路上。

我認為,對台灣、新加坡和南韓三個經濟­發達國家來說,北歐提供了有趣的模式,其中,新加坡已非常謹慎地跟­隨他們的腳步了。

 ??  ?? 面對疫後變局,台灣沒有時間站在十字­路口猶豫。《遠見》的全新欄目「國際大師・台灣連線」自2020年6月重磅­登場!以事業群30多年來的­專業積累與品牌能量,每月獨家連線一位國際­大師,為您全面解讀疫後新世­界!
面對疫後變局,台灣沒有時間站在十字­路口猶豫。《遠見》的全新欄目「國際大師・台灣連線」自2020年6月重磅­登場!以事業群30多年來的­專業積累與品牌能量,每月獨家連線一位國際­大師,為您全面解讀疫後新世­界!
 ?? 蘇義傑攝 ?? 遠見.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­高希均(右)、發行人王力行(左),以越洋視訊專訪札卡瑞­亞。
蘇義傑攝 遠見.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­高希均(右)、發行人王力行(左),以越洋視訊專訪札卡瑞­亞。
 ?? 達志影像 ?? 做為公共知識份子,札卡瑞亞堅持「必須有人守住那條線!」圖為2012年《札卡瑞亞GPS》節目獲頒皮博迪獎。
達志影像 做為公共知識份子,札卡瑞亞堅持「必須有人守住那條線!」圖為2012年《札卡瑞亞GPS》節目獲頒皮博迪獎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