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自駕車「眼睛」亞洲光學做定了/白育綸

亞洲光學旗下產品多元,靠著成功打進特斯拉供­應鏈,著墨更多車用鏡頭。隨著電動車廠銷售升溫,預估今年車用產品營收­占比可成長五成,他華麗轉身的關鍵是什­麼?

- 文/白育綸

台車的「眼睛」有多重要?

擋風玻璃外,滿月在夜色中升起,掛在公路盡頭,一位駕駛卻突然不由得­放慢自己的車速,原來自動駕駛系統將遠­方的月亮,誤認成提醒駕駛人減速­的黃燈,頻頻「貼心」地替駕駛踩剎車。

「STOP!」中控台螢幕上,醒目地寫著。今年7月底,這段由美國特斯拉(Tesla)車主上傳的影片,

在社群平台上瘋傳。

這個真實故事凸顯的,正是一項電動車極力突­破的瓶頸:如何精確辨識外界、避開障礙,達成自動駕駛的理想?

這個疑問,帶出科技圈今年來吵翻­天的話題:如果將鏡頭或光達

(LiDAR)比喻成車子的眼睛,哪

樣技術能真正實踐自動­駕駛?

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( Elon

Musk)的選擇,是視覺化車載鏡

頭,他不僅認為這是唯一真­諦,還批評光達是「傻子的產物,任何依靠光達的人都注­定要失敗。」

然而,Google旗下的自­駕車品牌Waymo、油車品牌Volvo為­首的多

數車廠,卻是不斷地強調光達的­重要性。

但其實,不管自駕車的眼睛,最終由鏡頭還是光達扮­演,對台灣一

家成立41年的老公司­來說,皆是勝

券在握,因為它左右逢源,兩者都是它的擅長產品,它就是「亞洲光學」。

光學元件、鏡頭,無役不與

「兩個、四個、八個⋯⋯我們做的,就是每一台車子的眼睛!」73歲的董事長賴以仁­指著汽車圖卡,不厭其煩地解釋,一台車上,有哪些地方用得上自家­產品,露出炯炯有神的目光。

望遠鏡、相機鏡頭、影印機裡的感光元件、瞄準器到各類電子產品­的鏡頭模組,無役不與,亞光的企業故事,儼然就是台灣光學製造­業的縮影。

翻開亞光財報,今年1至7月營收11­7億元,創下公開發行24年來­的新高,2020年前兩季合計­也較去年同期也成長了­46%,半年EPS 2.44元,已超越去年全年1.44元,徹底走出2009到2­014年成長低迷

的陰霾。

業績逆勢成長動力之一,便來自車用市場,賴以仁大膽預估,今年車用產品對亞光營­收的占比,預估

將再帶來50%的成長。

「做車子的零件,只有一個鐵則,就是安全第一,」切入車用市

場已有10年的賴以仁­解釋,有別

於手機這類等消費性電­子的塑膠

鏡頭(P鏡),不斷更迭、追求輕薄

且便宜,車廠更在乎鏡頭的耐用­度,要做到抗「溫飄」(因為高低溫而改變鏡頭­焦距)不模糊,是難度所在。而亞光擅長的玻璃鏡頭

(G鏡),正符合這樣的需求。

此後,亞光累積了生產車用鏡­頭的實戰經驗,加上陸續獲得

IATF16949車­用供應商認證,六年

前,亞光便成功接到電動車­特斯拉的車用鏡頭訂單,是為特斯拉打

造先進駕駛輔助系統(ADAS)的

台廠供應鏈中,不可或缺的台灣代表企­業。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­蕭閔中解釋,過去車用鏡頭僅在百萬­畫素之譜,比起動輒千萬畫素、出貨量又大的手機市場,規格低,代表毛利低,對一線鏡頭廠誘因不高。不過,蕭閔中也認為這樣的情­況正在改變,隨著特斯拉發展純視覺­自駕,少了光達輔助,鏡頭勢必得升級,去年市場上陸續出現2­50、500萬甚至800萬­畫素的車用鏡頭,證明鏡頭在車用市場已­經變

 ?? 蘇義傑攝 ?? 一手創辦亞光的賴以仁­是個業務狂人,他自嘲過去每年在台灣­加起來的時間恐怕連一­個月都不到,遇上疫情無法出國考察、介紹產品,連自己都有點不習慣。
蘇義傑攝 一手創辦亞光的賴以仁­是個業務狂人,他自嘲過去每年在台灣­加起來的時間恐怕連一­個月都不到,遇上疫情無法出國考察、介紹產品,連自己都有點不習慣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