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台灣2050淨零大計,電子業要加快腳步表1

-

設備汰舊更新

智慧節能管理

天然氣

使用綠電

廢棄物衍生燃料

資源整合製程改善、設備汰舊、廢冷/廢熱回收技術應用

建置管理系統、導入監控系統擴大鍋爐­使用天然氣15%使用綠電採用衍生燃料­推動循環產業園區、產業聚落能資源整合註:製造部門淨零轉型策略­共計三大面向、11項措施,本表摘錄與電子業相關­的主要項目資料來源:國家發展委員會202­2年3月

都做出淨零承諾,並要求供應商提供碳排­放量。這個要求非常現實,如果提不出、達不到,訂單一張都拿不到。2023年歐盟開徵「碳稅」,台廠不能再拖

這些終端產品的品牌商,難道是在刁難耍狠?其實不是,除了環境責任之外,更是因為嚴苛的「碳稅」即將開徵。

歐盟提出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, CBAM),即將於2023年逐步­生效。CBAM明訂產品出口­時的碳含量,若超過進口

國規範,進口商必須購買「碳權」,以及繳納「碳關稅」。第一波雖未擴及電子業,但這麼嚴格的規範,未來的觸及範圍只會擴­大不會縮小。「台灣電子業做ESG多­年,但真正要來的危機是

新設備及節能技術示範、擴大導入

運用數位管理技術減少­碳排、擴大導入

天然氣+碳捕捉封存、碳中和天然氣擴大導入­擴大採用衍生燃料『碳稅』!而且,台廠其實不太能等,因為都是『夾心餅』,下游品牌商壓著你,你一回頭又要面對上千­家

供應商,」BCG波士頓顧問公司­董事總經理陳美融坦

率直言,「外界說淨零排放是轉機,但如果企業什麼都不做,就只會是危機。」

根據BCG 2021年《全球企業碳盤查調查》,91%的

企業無法做到完整碳盤­查,「上游排放的計算」是最大卡關點。

以電子業來看,一款終端電子產品的總­碳排量,有

77%來自上游供應鏈。換句話說,身為供應鏈重要價

值環節的台廠,是最需要減碳的一環,也是減碳成果最受外界­檢討的一環。陳美融觀察,台灣電子業現階段淨零­排放有三大困境,包括上游不知碳排量、缺乏數位系統、人工盤

查,「常見企業是人工蒐集碳­排數據,有1000個供應

商,就要寫1000封信件,數據對不對,很難說,鍵入

表格之後,還很難管理。」

她以BMW車廠的模式­為例,建議將碳排等永續項

目,列為採購與產品規劃的­決策項目之一,「上游供應商通常規模比­較小,需要的是『母雞帶小鴨』,才能帶來正向改變。」以台積電為例,其上游供應鏈多是化學­廠,與自身的電子製造業態­大不相同,「血緣與長相都不相同,」但還是需要共同探討,如何調整產品與製程設­計,有效地找到更低碳的選­項。

綠色成本2∼5%,消費者願意接受

ESG不再是倡議,減碳不再只是「有做就好」的公

益行為,及早覺醒、跨越難關的電子業者,已經接軌

國際標準(表2)。

2021年DJSI世­界與新興市場指數的台­灣企業,總計有30家,其中11家是電子業者,包括聯電、日月光、友

達、群創、台達電、光寶、宏碁等。

達成國際非營利組織S­BTi發布的淨零準則­框架,也約有30家台廠。如同所有產業的競爭因­子,只要做得

比競爭對手好一分,就更多一分籌碼。淨零排放也是如此,更何況創造一個永續的­未來,更是無價。

執行ESG行動主義,難道不會增加成本,反倒削弱

競爭優勢?

陳美融分析,客戶可能會找到沒有減­碳作為,價格因而更低的其他供­應商,但要負擔更多的碳稅,不見

得划算。BCG估計碳排作為,大約影響終端產品價格­2∼5%,「這其實是消費者可接受­的綠色成本,如果

消費者都願意負擔,以換來更好的地球,企業還在等什麼?」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