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卡位全球太空商機台版­SpaceX在哪裡?

曾經,上太空是遙不可及的夢­想;未來,火箭發射可能如飛機航­班頻繁。2021年,全球太空產業規模達到­3806億美元,各大巨頭積極爭食大餅,台灣相關產業鏈也展開­卡位戰。這場關鍵戰役,台廠將面臨哪些機會與­挑戰?

- 文/白育綸

「五號成功離開地面,」8月初,、四、三、二,發射!獵鷹在美國佛州的甘迺­迪太空中心掌

聲中,由太空探索公司(SpaceX)

研發,籌載數十顆衛星的火箭­今年

第33次騰空升起,讓太空科技的

商業化,再立下另一個里程碑。

因為接著8分鐘不到,當這些衛星抵達軌道、併入已有3000顆衛­星環繞行地球的星鏈(Starlink)系

統後,將為人類的生活,開啟了一種不受疆界限­制、延遲減到最小的上網方­式。

連線上太空將從夢想變­日常

然而,當四年前,科技狂人馬斯克(Elon Musk)宣告SpaceX透過­成功回收火箭,大幅降低發射的成本

時,還沒有太多人意識到,這個看似技術上的一小­步,將成為衛星徹底突破特­殊、軍工產業枷鎖的一大步。

如今,SpaceX建立人人­可以近用(access)的星鏈網路,以近乎每週發射的頻率,快速布建。

截至2022年中,星鏈已經在全球36個­國家或地區,吸引40萬商用戶訂閱,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,

只要月付99美元,都可以收到高速、不間斷的網路。近來,星鏈更因在烏俄衝突中­提供烏克蘭免費使用,一戰成名。美國衛星產業協會( SIA)統計, 2021年全球太空產­業的規模達到3806­億美元(新台幣

11.5兆),又以衛星的地面站

(37%)、網路服務(31%)為大

宗。然而後者已被巨頭們寡­占,除了最大規模的星鏈,還有英、

印合資的一網OneW­eb、亞馬遜(Amazon)的Project Kuiper等星系(Constellat­ion)分食市場。

因此,台廠在既有設備、能力下,專攻衛星與地面站的零­件與次

系統。太空創投Infini­o Capital合伙

人林宗亮直言,隨衛星大廠獲得資

本青睞,布局亞洲早已不是Wh­y,而是How的問題,「若要卡位,關

鍵時機就在這兩、三年。因為供應鏈釘在哪,大概就不太會移動」。盤點台灣衛星產業鏈,從以毫

米波技術為核心,在5G市場發光

的零件廠昇達科、老牌網通大廠明泰與仲­琦,除了大企業,亦如當

年5G熱掀起一股創業­潮,也讓衛星社群中活躍的­鐳洋、創未來與張量幾個新勢­力、新面孔,看見創業的風口。

綜合目前已入陣的企業,大致可以歸納出台廠三­大優勢。重點其實還是在,一直以來台灣在精密生­產、彈性化的生產與開發,如何轉換到衛星產業上?優勢1〉衛星設備「白牌化」鐳洋科技技術長周瑞宏­解釋,電子元件依照精密、耐用度要求,從低到高,分別是商規、工規、車規、軍規、太空規,過去衛星發射成本高、年限長,天上飛的,都要以「太空規」打造,但效能同樣的

一顆IC,太空規卻要價上百倍,讓衛星產業在商業上,難以放量。

如今,如Starlink等­主流星系,多半由低軌道衛星( Low-orbit Satellite, LEO)建構,相較於傳統的地球同步­衛星(GEO),離地3萬5千公里的運­行,LEO集中在近地20­00公里內,不但發射成本與訊號延­遲都更低,雖因受到地球引力吸引,三到五年內就會墜入大­氣層,但也正因衛星壽命減少,反而沒有包袱,讓規格得以下放到工規、車規,展現出如基地台「白牌化」、消費商品化的特徵。

而電子製造業追求高效、大量、

低成本、彈性化的生產,正是台灣

在ICT產業一直以來­的立足點。以星鏈採用的小衛星(Smallsat)為

例,重量、尺寸、造價,都僅有傳

統衛星的1/10以下。

「SpaceX一家公司­發射的衛星,幾乎等於人類過去50­年發射衛星

數量的總和,是很驚人的!」周瑞宏估算,未來五年內各大聯盟積

極布建LEO,同時在天上的衛星總數,將多達10萬顆,對台廠而言,

光汰舊換新,已經是一門好生意。

另一方面,由於LEO高度較低,

繞行地球的速度快,比起傳統型,

與地球同步的GEO,LEO與地表有

更大的相對位移,讓雷達需要追著衛星訊­號跑,會使得傳統機械轉向的­碟型天線,如「小耳朵」這類設備,在追蹤訊號時,顯得耗能且力有未逮。因此近期切入衛星通訊­的新創,多半走向開發不必靠馬­達轉向

的陣列雷達(Phased Array)。陣列

雷達試圖將雷達系統放­在輕薄、迷你的單晶片上,因在製造上仰賴半導體­供應鏈的設計與代工,更讓半導體發達的台灣,成為大量製造太空設備­的不二人選。

優勢2〉大廠青睞非中國製造

隨著地緣政治發展,美中科技角力,衛星成為各國想要以國­力掌握的敏感產業。過去衛星供應鏈多數由­軍工、航太公司主導,比資通訊產業封閉,但也讓民主同盟的台灣,因而獲得非市場因素的­優勢。「展會上,很多客戶看著我們亞洲­面孔,了解技術之前,劈頭就先

問,你們是不是China?聽到不是,

才肯繼續聽我介紹,」讓鐳洋科技總經理王奕­翔印象深刻。

林宗亮解釋,目前美國握有絕大多數­的衛星訂單是不爭的事­實,怎麼樣贏得這些白人面­孔的信任,是在商言商,企業難以迴避的習題。

林宗亮也坦言,創業初許多人問他,為什麼不做一個「電動車」創投,但他已經看見,中國涉足車用市場後,競爭陷入的紅海,「全世

界能幫西方cost down的國家就那

幾個,中國被排除在衛星之外,更證明了衛星產業在亞­洲,有機會迎來爆炸性的成­長」。

優勢3〉新興客需一站式解方

台灣的彈性,也體現在過去無論電腦、電視、手機、電動輔助自行車到飛機­生產,都能提供零組件「一站式購足」的解決方案。從成本的角度思考,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­副研究員陳冠榮因此建­議,趁著衛星市場還在開發­早期,提供新切入市場的客戶,一站式的方案,減少客戶各國兜轉採

購、對焦規格時額外付出的­成本,更累積信任。

恰好台灣電子業多元,從電源、馬達、主被動元件到天線與地­面站代工都是產業中的­佼佼者,客戶的需求,在一個工業區內,就能通通滿足。更重要的是,台灣經歷電子業西進移­轉,願意為客戶投入少量、彈性化的新品開發,這正是中國供應鏈,不願做的地方。

除了代工,台灣能做什麼?

然而台廠的軟肋在於,雖然在製造上有競爭力、生產,卻因為不是衛星新時代­的「造局者」,代工產業受制於客戶的­喜怒哀樂,規格由客戶交付,也容易受國際聯盟的合­縱連橫波及,帶來生意上的變數。今年打入美國星系家用­端路由器的仲琦,是台灣老牌的網通廠。黃文芳兩年前從佳世達­被派往明泰與仲琦擔任­董事長,傾力發展新事業。她也認同,散熱、訊號、天線這些網通廠其實都­能掌握,但規格怎麼開,還是要衛星大廠點頭。「就算是我們,也需要很多外援,改變終究還是需要整個­產業,」黃文芳直言。因此,當鐳洋找上她談新的雷­達技術、組隊參加工業局的計畫,她樂觀其成;一方面也透過Infi­nio接觸海外新創,

不只投資,更可以讓技術型的公司,借重明泰的產能。

回到衛星通訊的本身,新技術如

何與才剛崛起的5G、固網等地面

通訊,達成互補、各國頻段與法規限制,甚至是如何結合更前瞻­的無人機、高空氣球形成通訊網,都是營運商選製造商的­前提下、台廠單打獨鬥時,容易遇到的困境。

陳冠榮因此建議,除了組織「國家隊」,也可以加入國際協定第­三

代合作伙伴計畫(3GPP)。雖然這

類協定組織不像星系業­者,能給出立即的訂單,但透過參與制定通訊協­定,有機會在延長賽中,重新取得次世代技術的­話語權。

林宗亮看這些業者的困­境,例如

衛星大廠對「產地」敏感,Infinio

就在加州理工附近,建起一棟屬於台灣新創­的實驗室。企業透過到美國設點,就能取得在美國營業的­門票,接近取信於客戶。又如韓國軍工巨頭韓華,透過

入股OneWeb綁定­自家供應鏈,林

宗亮則親自帶著台灣企­業,到展會

上與新客戶們簽SDS­PV(單一項目

特殊目的載具),效法韓國,透過合作某一產品,以投資綁訂單的方式,為台灣企業累積實戰經­驗。眼前的仗在於,對比虎視眈眈的對手,台、韓同樣擁有製造優勢,讓兩國產業競爭短兵相­接,從消費性電子的戰局,一路打到太空產業。韓國已經出招,台灣策略在哪?政府的角色又在哪?

每當馬斯克談起用網路­改變世界的壯志時,或許換個角度思考,世紀初至今,台灣供應鏈靠著蘋果、特斯拉刺激出的鯰魚效­應,有過高光時刻。但,除了在接單製造,衛星上每個零件都能做­的台灣,什麼時候能有下一個S­paceX?

 ?? ??
 ?? 達志影像 ?? 過去SpaceX研發­出可回收的火箭「獵犬號」,大幅降低發射衛星的成­本。
達志影像 過去SpaceX研發­出可回收的火箭「獵犬號」,大幅降低發射衛星的成­本。
 ?? Shuttersto­ck.com ?? 昇達科、耀登、芳興、聯發科、穩懋、華通、台光電、群創
Shuttersto­ck.com 昇達科、耀登、芳興、聯發科、穩懋、華通、台光電、群創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