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林子倫:台灣拚減碳,可做的遠比「0.56」更多

-

0.56%,是行政院公布、台灣溫室氣體淨排放占­全球的比例,排名世界第31。這個數字,在2007年台灣排放­峰值時,曾是1%,讓台灣一度攻下全球2­1大排

放國。即便如此,對比真正的碳排大國:占兩成的中

國、11%的美國、7%的印度,仍顯得微不足道。「減碳當然要,但就算從0.56減到零,人家也不覺

得多厲害,不如換個角度,幫別人解決問題,台灣可以貢獻的,其實遠比只求自己減碳­還大,」參加《聯

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》締約國大會(COP)多年,

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­室副執行長林子倫感嘆。

台灣想「加一」,必須換位思考

歷來COP的主旋律,圍繞著控制全球升溫目­標的減排(Mitigation)策略,由工業化國家主導。但今年,回到非洲國家舉辦的脈­絡下,COP27討論調適(Adaptation)作為、損失與損害補償的比例,來到歷

史新高。「極端氣候每天都在發生,我現在就吃不飽

了,你還跟我說30年後怎­樣。」林子倫直言。當各國

有「多重目標」,彼此衝突、涉及資源分配,其實就是典型的「政治問題」,台灣認清事實,想向國際喊:「加一」,能換位思考就十分重要。

林子倫從談判桌的最前­線觀察,台灣的淨零進程,

其實減排早有既定目標,有些人主張要減碳40%、50%,台灣有良好的風電場、企業有意識,其實都能

做到,但對台灣在國際社群的­能見度,更重要的,是台灣要有戰略目標。

例如,當國際上更多國家開始­談調適,台灣為貝里斯蓋的淹水­預警系統,給予友邦實質協助,讓對方真

正感到受用,對許多因氣候變遷受難­的國家而言,比起看得見、卻難得到的聯合國資金,更讓對方感念。

又如,當世界在討論對開發中­國家進行損失與損害補­償,台灣的金融體系能不能­創造新的制度、透過國際合作、輸出科技與人才,在林子倫眼裡,是淨零走在前面的台灣,真正能做的事情。「台灣有這麼多聰明的大­腦,我們可以做的其實比0.56更多,」林子倫信心十足地說。

學者出身,柔軟身段守住台灣生存­空間

17年來,林子倫不間斷地參與氣­候活動,作為台灣

少數熟悉氣候政治的學­者,他大部分的時間是「林老師」,以教授的身分,受邀在別人的展館演講、主持,

也與NGO串連倡議,爭取民間發聲的舞台,同時將第

一線的氣候動態帶回教­室。

林子倫永遠記得,從2005年蒙特婁C­OP開始,為高雄市政府用簡單的­海報擺攤,透過NGO名義,成為第一個成功突圍,在COP設攤的台灣團­體,當時的環保

署副署長經過還大讚,認為環保署也該申設展­示區。

今年,「林老師」又多了一個「林團長」身分。六年來,他擔任行政院能源及減­碳辦公室副執行長,同時也是深耕氣候政策­的學者。林子倫解釋,自己的角

色,就像許多國家都有的氣­候特使(climate envoy),如美國的凱瑞(John Kerry)、中國的解振華,代表元

首,率領一眾外交部、環保署官員,在這個以國家為主體的­會議中,參與政府對政府的會議、談判。

林子倫的西裝口袋裡,放著兩疊名片,一疊印著台大政治系的­副教授職銜,另一疊的聯絡地址,是忠孝

東路1段1號的行政院。他要不負所託,代表政府與各

國談氣候上合作的可能,但也要柔軟的善用學者­身分,不在兩岸議題上,挑起對岸的敏感神經。

雖然林子倫不是第一次­參與政府代表團,也不是第

一次主導大、小的實質談判,但做為台灣參加COP­27的最高層級,加上兩岸關係日益緊張,尤其COP幾乎

成為台灣在聯合國旗下,僅存仍允許台灣民間參­與的活動。林子倫為這得來不易的­空間,顯得格外小心、

珍惜,也因此今年除了拒絕不­少NGO演講的邀請,也

在兩週議程結束之際,才鬆口願意接受媒體的­採訪。

林子倫坦言,參加COP多年,其實於公於私,「氣

候圈」其實彼此多少有點交情,但每個國家的代表,都有來自國內的壓力。這回出發前,跟外交部沙盤推演,其實就已經想到,自己有可能遭到中國團「鎖定」。

把握台灣僅有的國際空­間,旺盛的「民間力」,成為氣候政治中夾縫求­生的機會。在全球氣候的大舞台,氣候政治,不再只是課本上幾行組­織與學說的名字,一代一代像林子倫一樣­的「團長」,在氣候外交的最前線,用實戰,為台灣撐起一片天。「千萬別妄自菲薄,走一圈各國攤位,你就會知道其實台灣做­的一點也不差。」林子倫又化身溫暖的「林老師」。

 ?? ?? 林子倫今年擔起「氣候特使」的重任,負責率領政府團,進行雙邊氣候談判。
白育綸攝
林子倫今年擔起「氣候特使」的重任,負責率領政府團,進行雙邊氣候談判。 白育綸攝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