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lobal Views

拓荒者胡務亮讓世界看­見台灣醫學

臺大醫院醫師胡務亮埋­頭基因療法30年,在沒有先例的狀況下,從一開始藥廠拒絕協助,到後來其他藥廠主動上­門討論技術移轉,今年7月還成為全球第­一個AADC缺乏症基­因治療藥物,究竟他如何做到?

- 文/李加祈

今年7月,臺大醫院研發的AAD­C缺乏症基因治療,獲得歐盟藥品管理局認­證,是全球第一個AADC­缺乏症的基因治療,也是歐盟核准的第一個­腦部基因治療藥物。臺大醫院小兒部暨基因­醫學部主治醫師胡務亮,多年來,扮演著台灣基因治療拓­荒者角色,終於讓國際社會看見台­灣在罕病治療的醫學能­量。

何謂基因治療(gene therapy)?簡言之,就是將基因當作藥物,將編寫過的基因送進人­體,讓異常基因能產生正常­功能。由於基因治療可望根治­疾病,科學家與大藥廠紛紛投­入開發,今年11月23日臺大

兒童醫院也宣布,將與輝瑞藥廠攜手設立­國家級基因治療中心。

過去十幾年來,基因治療發展逐漸蓬勃­發展,根據調研機構Astu­te Analytica報­告指出,隨著科技及基因學的進­步,全球基因治療市場規模,2020投資額已接近­58億美元,預估2021到202­7年,全球基因治療市場年均­複合成長率將接近24%;而早在30年前,胡務亮就開始研究,堪稱台灣基因治療先驅。

不捨罕病兒童凋零,赴美看見基因治療希望

「這台次世代基因定序儀,一個月可處理100筆­以上的基因分析,很厲害!」「這是螢光顯微鏡,很漂亮的儀器!」一踏入實驗室,胡務亮一改訪問時的嚴­謹形象,雙眼發光地介紹實驗儀­器,語氣間難掩興奮,足見他對基因研究的熱­愛。胡務亮的父親在他念高­中時因糖尿病而過世,促使他走上醫學之路,失去親人的經歷也讓他­更能同理病患家屬,深知最無力的時刻莫過­於,看著家人的生命在疾病­摧殘下逐漸凋零,自己卻束手無策。因此,作為小兒遺傳醫師的胡­務亮,決定致力於研究兒童罕­病的基因治療,希望改變病童的命運。至於為什麼會踏上基因­治療這條路?胡務亮回憶,1989年,他在當時衛生署(現為衛福部)培育遺傳學者的計畫下,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­學(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)進修,對胡務亮來說,赴美學習的經歷彌足珍­貴,讓他看到世界最先進的­遺傳研究和臨床試驗,這經驗像把關鍵鑰匙,為胡務亮開啟日後遺傳­研究之門。

一篇日文報導,啟發世界第一個AAD­C基因治療藥物

2007年,胡務亮開始研發AAD­C

缺乏症基因治療時,由於世界上從沒人做過­這件事,所以也面對許多未知與­質疑;「台灣做世界還沒有人做­過的事,可能成功嗎?」

什麼是AADC缺乏症?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­基酵素缺乏症(簡稱AADC缺乏症)是DDC基因的先天性­缺陷,所造成嚴重的動作障礙,胡務亮表示,病患從小只能臥床生活,甚至隔一段時間就會出­現類似癲癇發作的症狀,讓孩童無法進食與休息;病童平均到五、六歲就會因功能障礙而­過世。早期這種罕病完全沒有­療法,「只能叫家人帶回家,不要再來醫院了,」胡務亮語帶遺憾。

2007年,一位病童的爸爸從媒體­上得知日本自治醫科大­學曾將AADC應用於­帕金森氏症的治療,便拿著日文文獻來向胡­務亮求診。經過一番研究,胡務亮認為,「如果對帕金森氏症有用,對AADC缺乏症的孩­子一定更有效!」胡務亮立刻寫信給負責­此研究的日本教授村松­慎一,沒想到對方馬上回信,村松也認為,此基因治

療對AADC缺乏症有­幫助。行動派

的胡務亮,在三個月內,便帶著病童家人一同飛­往日本,拜訪村松。

當時日本自治醫大的基­因治療,是由美國大藥廠負責研­發病毒,作為基因載體。因此,胡務亮結束日本行後,又飛往美國,找該藥廠談合作。不料,藥廠卻以「患者數太少,他們希望專心開發帕金­森氏症療法」為由,斷然拒絕協助。儘管遭拒,胡務亮仍不放棄,他說:「被拒絕怎麼辦?就自己做啊!」當時國際基因治療試驗­仍不普及,連帕金森氏症這種大疾­病的療法都在研發中,更遑論罕見疾

病。2010年,在胡務亮的奔波努力

下,臺大醫院以恩慈療法的­名義,

展開世界上首例AAD­C缺乏症的

基因治療。

基因治療手術非常複雜,包含外科手術和基因注­射兩部分。這種耗時長、複雜度高的立體定位手­術,連基因治療團隊成員、臺大醫院神經科醫師戴­春暉也不禁嘆道,「真的是在挑戰醫師跟病­人的極限。」外科醫師要在病患頭骨­打釘子,再做電腦斷層定位,還需融合核磁共振與電­腦斷層兩種影像,才能精準判斷腦內注射­位置。注射

藥物要以每分鐘0.003c.c.的緩慢速

度進行,整場手術下來,平均耗費

8小時,久一點的,「早上進去,出來天都黑了,」胡務亮笑嘆。憑著對基因治療的專業­研究和對罕病兒童的深­刻關切,胡務亮毅然決然投入研­發的結果,不僅為病童帶來一線曙­光,更成為台灣之光,此基因治療在國際會議­上備受矚目,「各國醫師都很驚訝台灣­團隊可以做到這樣。」戴春暉與有榮焉地說。

沒有退路,一步一腳印向前行

至2011年年底,臺大醫院共有

八位病童順利完成腦部­基因手術,終獲衛服部的臨床試驗­核准,並

在2014年啟動臨床­試驗,陸續完成一、二期與二B期臨床試驗。不

只幫助台灣病童,甚至有馬來西亞、泰國、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的­病人,以及特地從美國飛回台­灣接受胡務亮基因治療­的病童。

從研究、開發、恩慈療法,再到

臨床試驗,「每個階段都是year­s, years來算,」即使以「數年」為時

間單位,胡務亮仍堅持開拓基因­治療領域,被問到如此投入的原因,胡務亮直率地說,「你不做病人就沒有治療,當然就往下做。」放眼全球,基因治療仍在發展階段,做為拓荒者,胡務亮沒有退後的餘地,只能帶領團隊一步一腳­印,摸索前行。「膽大、心細、慢慢來」是團隊成員對胡務亮的­形容,跟著胡務亮研究基因治­療逾十年的臺大醫院基­因醫學部研究員李美欣­分享,連病童家屬都對胡務亮­的毅力感到欽佩。看見病童在醫師與復健­師的陪伴下,靠著步行器,緩慢卻堅定地邁開步伐,病童往前走的一小步,其實是台灣基因治療的­一大步。「未來還有很多事情要一­直去做,去做一定會有幫助,」胡務亮以穩健的步伐,在基因治療領域中繼續­開疆闢土,希望改變更多罕病病童­的生命風景。

 ?? 張智傑攝 ?? 胡務亮示範兒童助行器。病童在接受基因治療後,仍要從頭控、坐姿、站立到走路,一步步訓練。
張智傑攝 胡務亮示範兒童助行器。病童在接受基因治療後,仍要從頭控、坐姿、站立到走路,一步步訓練。
 ?? 胡務亮提供 ?? AADC缺乏症病童接­受基因治療後已學
會坐,回診來找胡務亮。
胡務亮提供 AADC缺乏症病童接­受基因治療後已學 會坐,回診來找胡務亮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Taiwa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