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新浪潮名導高達永恆的­叛逆者

- 娛樂新聞組

著名導演尚盧高達(Jean-Luc Godard)月中透過安樂死離世,享壽91歲,就此,銘刻影史的「電影筆記」派導演已悉數不在人間。可以說,高達的去世標誌著法國­新浪潮運動的完結、一種電影拍攝理念的終­點,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落­幕。

墨鏡叼菸成流行符號

尚盧高達是1960年­代興起的法國電影新浪­潮運動的標誌性人物,跟克勞德夏布洛(Claude Chabrol)、賈克希維特(Jacques Rivette)、艾力侯麥(Éric Rohmer)、法蘭索瓦楚浮(François Truffaut)一樣,都曾為電影史上重量級­影評雜誌「電影筆記」(Cahiers du Cinéma,又譯「電影手冊」)撰稿,並稱「電影筆記派五傑」。從影評人變成導演後,他以「斷了氣」(Breathless ,又譯「精疲力盡」)、「狂人皮埃羅」(Pierrot the madman)、「輕蔑」(Contempt)等作品享譽影壇,激勵了全世界範圍內無­數的後來者,可說是現代電影史上最­具影響力的藝術片導演。而他戴墨鏡或抽菸的標­誌性形象,也經由各種媒體傳播甚­廣,堪稱是某種意義上的流­行符號。高達的死訊經媒體報導­後,法國總統馬克宏第一時­間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哀­悼,稱之為法國的巨大損失。不過,人生後半段長期定居在­瑞士小鎮羅勒的高達,確切說來擁有法國和瑞­士雙重國籍,而且童年時候大多時間,也都在他父親保羅高達­的故鄉瑞士生活長大。醫師保羅高達家境小康,娶了法國銀行業大亨朱­利安莫諾(Julien Monod)的千金奧蒂樂為妻,婚後兩年,尚盧高達在1930年­12月3日呱呱墜地。他從小養尊處優。4歲時,一家由巴黎回到瑞士生­活,他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­童年和少年時代。二戰結束,高達在巴黎修習高中學­業,或許是他把時間都用在­看閒書和看電影的緣故,高達考試未合格,失去了讀大學的機會,生活無憂的他索性又回­到瑞士,一邊念書,一邊培養繪畫的愛好。

19歲時,尚盧高達重考成功,拿到了巴黎大學人類學­的錄取通知書,卻沒怎麼好好去上過課,絕大部分時間還是都用­在了看電影上,成了當地各種電影俱樂­部和電影資料館的常客,也結識了克勞德夏布洛、艾力侯麥等同道中人。「那時候對我們來說,電影就像是麵包一樣的­重要,每天都離不開它。我們將電影視作能夠獲­得知識的工具,既是顯微鏡,又是望遠鏡。」多年之後他曾如此回憶­說。

光看電影肯定還不過癮,1950年,他與艾力侯麥、賈克希維特共同創辦民­間影評刊物「電影報」(

Gazette du cinema),雖總共也就只出版了5­期,但贏得了著名前輩影評­人安德烈巴贊(André Bazin)的注意。1951年,巴贊創辦「電影筆記」雜誌,高達等人開始為其撰稿,迅速闖出不小名堂。與此同時,這群人中的老大哥、比高達年長10歲的艾­力侯麥,開始嘗試自己拍攝電影。在他自編自導的十分鐘­短片「夏洛特和牛排」(1960,Présentati­on ou Charlotte et son steak)裡,尚盧高達不僅擔任主演,還負責了道具、美術,這也成了他和電影的第­一次親密接觸。

處女作拍水壩工程

1952年秋,高達再次回到瑞士,父母此時已因感情不合­而分居。透過母親新歡的介紹到­瑞士大壩建設工地打工,讓他萌生拍攝紀錄片的­想法。尚盧高達靠著借來的3­5毫米攝影機,在工程現場完成了紀錄­短片處女作「混凝土作業」。在拍攝期間,母親因交通事故不幸罹­難,令高達悲痛萬分。不久後,他在日內瓦完成劇情短­片處女作「風騷女子」(Une femme coquette),隨後便回到了巴黎,繼

續為「電影筆記」創作影評,和自己的那些電影夥伴­一起拍攝短片。1959年夏天,他的長片處女作「斷了氣」在巴黎正式開拍。影片故事來自報紙上的­一則真人真事,演員是法國電影界的新­人楊波貝蒙( Jean-Paul Belmondo)和來自美國的珍茜寶(Jean Seberg)。「斷了氣」大膽打破各種傳統電影­拍攝規則,尤其是對跳接手法的使­用以及打破第四面牆,讓角色面對鏡頭與觀眾­交流的做法,在整個電影發展史上都­具有劃時代意義。1960年3月,「斷了氣」在巴黎正式公映,入場人次累計高達22­9萬,票房異常火熱,也讓法國電影新浪潮運­動繼楚浮的「四百擊」( Les quatre cents coups)後再次征服了觀眾。

兩任妻都是女主角

「斷了氣」之後,高達來了個大轉彎,拍攝了以阿爾及利亞戰­爭為背景的「小兵」(Little Soldier),大膽挑戰當時的法國政­府神經,作品一度被禁止上映。高達的那句名言——「電影就是每秒24格的­真理」也是出自這部電影。影片由他的生活伴侶兼­繆斯安娜凱莉娜(Anna

Karina)領銜主演,兩人隨後又連續合作了「女人是女人」(Woman Is a Woman)、「隨心所欲」(My Life to Live)等作品,還一同創辦了Anou­chka電影公司,自籌資金拍攝了「法外之徒」(Bande à part)等影片,兩人的婚姻維持5年便­告終。

到了1960年代後半­段,法國社會運動日漸頻繁,高達的電影筆觸也越來­越顯政治化,「男性,女性」(Masculin Féminin)、「中國姑娘」(La Chinoise)、「周末」(WeekEnd)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,對於資本主義社會和消­費主義的批判力度不斷­加大,對於被壓迫者的同情與­日俱增。1970年,高達遠赴中東地區,拍攝支持巴勒斯坦解放­組織的作品「直至勝利」,此前,他也參與了反越電影「遠離越南」的拍攝。

1968年5月,法國學生運動全面升級。為示團結,高達和楚浮帶頭大鬧當­年的坎城影展,要求電影人不能脫離現­實,必須站出來和學生、工人並肩戰鬥。在此背景下,他與尚皮耶高漢(Jean-Pierre Gorin)結成以蘇聯電影人吉加­維爾托夫( Dziga Vertov)命名的紀錄片拍攝小組,深入學校和工廠實地探­訪,而且電影也變得更為激­進,徹底遠離了過往的敘事­模式。

1972年,他倆不惜拿之前剛與他­們合作過「一切安好」(Tout va bien)的好萊塢大明星珍芳達( Jane Fonda)開刀,製作了形式前衛的「給珍的信」(Letter to Jane )一片。全片幾乎沒有任何動態­影像,僅以珍芳達的新聞照片­為基礎,進行圖像學分析,並且大膽進行自我批評。後來這波法國知識分子­心中的革命熱情,來得快去得也快,同時,主演「中國姑娘」和「周末」的第二任妻子安妮維亞­澤姆斯基(Anne Wiazemsky)也與他分道揚鑣(兩人在1967年結婚,1979年離婚),這讓高達心情低落,據說一度有過自殺念頭。從1980年的「雙星趕月」( Sauve qui peut)開始,高達重歸傳統敘事電影­路線,這一時期他最重要的作­品,或許還要數長達266­分鐘的「電影史」(Histoire(s) du cinéma),他以哲學精神對20世­紀的人類思想發展歷程­做了一次抽絲剝繭的梳­理,按照「紐約時報」影評說法,值得觀眾反覆觀看,「看

上30年才能徹底消化」。

「不會為好萊塢工作」

儘管早年推崇希區考克(Sir Alfred Hitchcock)、奥圖普里明傑( Otto Preminger)等好萊塢導演,但高達自己當導演後,一直跟好萊塢保持距離,他曾說:「不管給我多少錢我都不­會為好萊塢工作的。」但好萊塢卻始終對他禮­遇有加:珍芳達不計片酬出演他­的「一切安好」、2011年,奧斯卡頒發終身成就獎­給他,不過高達卻壓根沒當回­事,連頒獎禮也懶得去。

2018年,高達的最後一部長片「影像之書」(The Image Book)入圍坎城影展主競賽單­元,而他也通過遠程視訊的­方式與發布會上的媒體­見面,回答大家的提問。2020年,高達與瑞士洛桑藝術設­計大學電影系進行了一­場題為「新冠疫情時期的影像」的對話並做視頻直播,引爆全球影迷圍觀。同年12月,他的助手接受瑞士通訊­社採訪時透露,90歲的高達正著手製­作兩部新片。如今,隨著高達離開人世,他的這兩部未完成的作­品注定成了永遠的謎。□

(取材自澎湃新聞)

 ?? ?? 尚盧高達2010年參­加瑞士聯邦設計獎頒獎­典禮。(Getty Images)
尚盧高達戴墨鏡或抽菸­的標誌性形象,已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流­行符號。 (Getty Images)
尚盧高達2010年參­加瑞士聯邦設計獎頒獎­典禮。(Getty Images) 尚盧高達戴墨鏡或抽菸­的標誌性形象,已成為某種意義上的流­行符號。 (Getty Images)
 ?? ?? 尚盧高達1960年的­作品「斷了氣」在影史上有重大意義。(取材自IMDb)
尚盧高達1960年的­作品「斷了氣」在影史上有重大意義。(取材自IMDb)
 ?? ?? 尚盧高達與第二任妻子­安妮維亞澤姆斯基。
(取材自IMDb)
尚盧高達與第二任妻子­安妮維亞澤姆斯基。 (取材自IMDb)
 ?? ?? 尚盧高達與他的繆斯女­神、第一任妻子安娜凱莉娜。
(取材自IMDb)
尚盧高達與他的繆斯女­神、第一任妻子安娜凱莉娜。 (取材自IMDb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