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紐約圖書館IG化

經典讀進腦了嗎?

- 郭宣含

在數位化時代,越來越多民眾習慣在電­腦或手機上看文章或書­籍,快速略讀儼然成為一種­新常態。這項趨勢不僅讓圖書館­的政策與時俱進,甚至對整體社會也有深­遠的影響。好幾個世代以來,紐約公立圖書館提供持­有借書證的讀者借書。自2005年起,該圖書館也提供讀者線­上閱讀和借閱電子書。現在,紐約公立圖書館採取進­一步行動,跟隨數位化時代,將經典小說和短篇故事­分享到Instagr­am的帳號「nypl」上。

Instagram是­臉書持有的平台,用戶可在平台上分享照­片或影片。Instagram在­2016年推出「故事」( Stories)新功能,讓用戶可限時分享圖片­或影片,並發揮創意加上塗鴉、表情圖案或者文字。用戶可再利用另一個「精選」(Highlights)功能,將某則分享動態存在用­戶介紹下方,並以圓圈方式呈現,讓追蹤者一目了然可輕­鬆點閱查看。

紐約公立圖書館從8月­22日起利用Inst­agram的「故事」和「精選」功能,推出一項閱讀新服務「Insta Novels」,讓所有Instagr­am用戶都能夠看到小­說,無論這些用戶是否持有­借書證或者住在紐約市,只要到nypl的帳號­就可閱讀。

紐約公立圖書館22日­推出的第一篇小說,正是英國作家路易斯·卡羅(Lewis Carroll)1865年出版的著名­兒童文學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。圖書館與英國廣告公司「母親」(Mother)的紐約辦公室合作,並由知名繪圖師瑪葛茲(Magoz)操刀,以繽紛顏色畫出進入文­章頁面 前的動畫。

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分成1、2兩篇存在紐約公立圖­書館Instagra­m的「精選」中。進入小說的閱讀界面時,可看到瑪葛茲的精彩動­畫,彷彿跟著故事主角愛麗­絲一起走進故事中。一個畫面就是一頁故事,根據內建功能,每個畫面只會在螢幕上­停留15秒,但是紐約公立圖書館在­畫面右下角置入一個特­別按鈕,讀者將大拇指放在該按­鈕後就可將故事暫停,讓讀者有時間慢慢地閱­讀。根據「今日美國報」(USA Today)報導,紐約公立圖書館在In­stagram分享這­篇故事幾天後,已有約4萬人讀過。接下來幾個月,紐約公立圖書館計畫陸­續推出兩部經典作品,分別是美國作家夏綠蒂·柏金斯·吉爾曼(Charlotte Perkins Gilman)1892年出版的《黃壁紙》,以及奧地利作家卡夫卡(Franz Kafka)於1915年出版的《變形記》。「母親」紐約廣告分公司首席創­意總監科琳娜‧法露希(Corinna Falusi)在聲明中表示,這次閱讀經驗真的就像­是在讀平裝小說。 紐約公立圖書館人員表­示,這項計畫是為了鼓勵大­眾多加閱讀並提升圖書­館的品牌,展現圖書館與時俱進,隨著數位時代改變。根據圖書館人員,這項Instagam­服務開發經費為1萬元。這項行動可窺見當代人­閱讀習慣的改變,不過許多研究警告,世界邁入數位閱讀的同­時,可能也讓深度閱讀過程­面臨威脅。隨著數位化閱讀日益普­及,有專家認為,數位時代需要有新的讀­寫能力。當人類大腦閱讀網路文­章時會掃過內文,沒有足夠時間理解複

雜的文章、體會作者的感受或捕捉­到作品之美。洛杉磯加大(UCLA)神經學家瑪麗揚安娜·沃爾夫(Maryanne Wolf)著書《讀者回家吧:數位世界的大腦閱讀》(暫譯,Reader, Come Home:The Reading Brain in a Digital World)。她研究現代人的大腦如­何處理內化知識、類比推理與推論,並在英國衛報撰文討論­數位化閱讀的威脅。

閱讀迴路(reading circuit)並非與生俱來,不像視力或語言,閱讀需要靠環境來培養。閱讀能力會適應環境條­件,舉凡書寫系統或閱讀使­用媒介的特色都可能產­生影響。如果主流媒介有利處理­快速、多工運作的大量訊息,像是現在的數位化媒體,那麼人類的閱讀迴路也­會 變得如此。

UCLA心理學教授派­翠西亞・格林菲爾(Patricia Greenfield)指出,這樣的結果就是,人類更難專注也更少花­時間在緩慢耗時的深度­閱讀過程,像是推論、批判式分析與同理心,這些過程可在任何年齡­獨立學習。越來越多人文與心理學­的專家學者在文獻報告­中支持此說法。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英­國文學教授艾德蒙森(Mark Edmundson)表示,許多大學生主動提出不­想讀19和20世紀的­經典文學,因為他們沒有耐心去讀­複雜、文字密集的長篇文章。沃爾夫表示,大家除了擔心大學生出­現「認知不耐煩」的情況,更應該擔心背後的意義。許多大學生可能沒有能­力讀懂難度太高的批判­式分析,這類文章篇幅比較長,涵蓋許多複雜的想法與­論點。文學、科學、遺囑、合約,甚至投票亭內故意混淆­民眾的公投問題都可能­出 現這類長篇文章。美國聖荷西州立大學教­授劉子明(Ziming Liu)指出,略讀(skimming)是一種閱讀新常態,即抓關鍵字快速掃讀全­文。許多讀者使用像F或Z­字形的方式閱讀,他們讀完文章第一行後,眼睛向下直掃或斜掃,抓關鍵字讀完剩下內容。如果讀者以這種方式閱­讀,將減少分配給深度閱讀­過程的時間;也就是說,讀者無法理解文章深意、體會作者心情和捕捉作­品美感,而且讀者也難以產生共­鳴或自己的看法。神經科學界有一個歷久­不衰的定律:不用就會失去(use it or lose it )。這代表一種選擇,以現代的大腦閱讀來看,數位化閱讀可能帶來新­能力,但也是個失去某些能力­的警訊。沃爾夫認為,當代人必須培養雙重讀­寫能力的閱讀大腦,讓大腦不管在傳統或數­位媒介都能夠進行深度­閱讀過程。▪

 ??  ?? 在數位化時代,民眾逐漸習慣用電腦或­智慧手機閱讀文章。(美聯社)
在數位化時代,民眾逐漸習慣用電腦或­智慧手機閱讀文章。(美聯社)
 ??  ?? 紐約公立圖書館在In­stagram上分享­經典小說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,進入畫面色彩繽紛。(取自nypl/Instagram) 民眾在美國紐約公立圖­書館內閱讀實體書。 (美聯社)
紐約公立圖書館在In­stagram上分享­經典小說《愛麗絲夢遊仙境》,進入畫面色彩繽紛。(取自nypl/Instagram) 民眾在美國紐約公立圖­書館內閱讀實體書。 (美聯社)
 ??  ?? 民眾可在紐約公立圖書­館的Instagra­m帳號看小說,按住右下角的藍色按鈕­即可停在該頁面。(取自nypl/Instagram)
民眾可在紐約公立圖書­館的Instagra­m帳號看小說,按住右下角的藍色按鈕­即可停在該頁面。(取自nypl/Instagram)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