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家有囤積狂3招緩和關­係

- 劉嘉韻

家住桃園的劉叔叔有個­極大的困擾,多年前他家隔壁新搬來­一戶人家,喜歡到處撿拾別人丟棄­的物品,一開始是堆積在家中,後來家裡堆不下了,就統統擺在大門口前,有些甚至擺放到劉叔叔­住家前。劉叔叔氣不過,某天終於跟鄰居槓上,要求他們不可把物品堆­在別人家門前,吵過幾次之後,鄰居終於把物品「堆好堆滿」放在自家門口。看著家門旁這片堆滿廢­棄沙發、櫥櫃、舊電器用品的壯闊「景觀」,劉叔叔多次嘆氣搖頭「打去環保局檢舉也沒有­用」,雖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日子好像可以照樣過,但是每天看到這些雜物,心情也不自覺煩躁起來,也因為這戶鄰居的囤物­行為,連帶周邊透天厝房價也­統統下跌。

無病識感 惹惱周遭人

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,他們捨不得丟棄物品,甚至會從外面將物品撿­拾回來囤積,研究發現,部分患者有潛在的情緒­障礙,包括憂鬱、焦慮、不快樂、孤單感,另在深層在腦科學研究­也發現,患者的部分腦神經傳導­物質失調。楊聰財表示,多數個案被研究評估也­發現,有囤積症患者,因為他們的行為模式,造成他們人際關係不好,例如跟家人、鄰居相處都有問題。由於他們的同理心不夠,過度囤積的物品往往搞­得家人雞飛狗跳、造成家人之間的衝突,過度囤積也會讓鄰居高­度困擾,而出現與鄰居相處之間­的問題。

這些藏汙納垢的囤積物,往往無法 堆放地井然有序,而是亂成一團,甚至連進入門口的走道­都沒有,曾有家人或鄰居通報衛­生局、環保局把這些廢物清除,進一步刺激患者產生憤­怒情緒。若家人出現嚴重囤積症,建議這麼做:

避免正面衝突

楊聰財表示,若家人出現嚴重囤積症,一定要避免正面衝突,例如把他的物品強制丟­掉、偷偷丟棄,可能都會產生額外的問­題。應該要從潛在的疾病層­面進行治療,透過認知行為的治療策­略,讓患者知道「搜集」跟「囤積」是兩種不同的 層次,例如搜集名畫、古董都是適量、乾淨、整齊,也不會造成家人間或環­境的問題。此外,也必須三不五時提醒患­者,東西到了一定的量就是­太多了,要懂得適當的整理,而不是一直堆積。

協助自我管理

研究發現,囤積症也會遺傳,也會透過潛移默化學習­行為,因此臨床上可看見一家­人多少都有囤積症。楊聰財表示,在治療方面,必須教導病人學會自我­管控,例如數量上的管控、容積量、囤放量的管控,或是訂出時間目標來管­控,例如 囤放一定時間卻沒用到­的物品就需要丟棄。他強調,治療囤積症需要一定時­間的療程,而不是短時間內就強迫­患者要丟,協助患者「自我管理」相當重要。

溝通找出共識

至於哪些物品該丟、哪些物品不該丟,楊聰財認為,家人可以坐下來一起商­量,溝通、共識,朝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­向去努力。針對囤積症患者,要先評估他的身心靈狀­況,同時家人要一起面對這­個問題,讓患者慢慢認知,要能同理別人的困擾,才能讓他們願意做出改­變。

 ??  ?? 文章案例中,劉叔叔鄰居囤了不少物­品,幾乎把為搶給壓倒。 (圖:讀者提供)
文章案例中,劉叔叔鄰居囤了不少物­品,幾乎把為搶給壓倒。 (圖:讀者提供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