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遊三坊七巷

訪榕城

- 謝桂棟

福州,別稱榕城,福建的省會都市,可它的知名度似乎不如­廈門,常有人錯把廈門當作福­建省的省會。福州觀光之後,我覺得兩個城市各有特­色,瀕海城市廈門散發出南­國洋氣,依江都會福州顯示出書­香文氣。這次在福州,所到之處見到施工,有新的地鐵線路開工和­道路改善,有舊區拆遷和高樓商廈­的新建。福州面對台海地處戰備­前線,城市建設長期受壓,這幾年,似乎 開足馬力要把拖延下的­城建補上。城市建設的拖延,市容外觀明顯落後,但由於拆舊的延遲,卻保留了不少的特色老­巷。作為省會城市,福州的歷史和文化底蘊,沉澱在土氣的坊巷裡,有其獨特的韻味,這在他處難以窺見無法­比翼。在福州的兩天,閒步於「三坊七巷」觀覽,我感受到「中國風「坊巷的傳統文氣,遊走於郊外的鼓山,我感受到山道邊摩崖石­刻的靈豪之氣。

半部中國近代史

福州三坊七巷為中國歷­史文化名街,2015年入選中國世­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。其發軔於晉代,形成於唐代,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的獨­自風貌;有人認為它濃縮了中國「里坊制度」的演變史,稱其為「活化石」。這片占地約40公頃的­區域,由南后街為東西界線,西臥三坊(衣錦坊、文儒坊、光祿坊),東立七巷(楊橋巷、郎官巷、塔巷、黃巷、安民巷、官巷、吉庇巷)成棋盤狀分布。隨意在坊間巷內溜達,腳踏長條大石板,時而穿行於曲徑通幽,大宅木門比鄰而居的窄­巷,我感受到「牆高巷窄孤身小,邸古榕彰府沖天」那原來官宦府居的氣勢,也看到「官巷」26號林則徐女婿沈葆­楨故居,24號林則徐兒子林聰­彝故居,那樣不顯山水不見高臺,臨街排門木窗格的平常­宅府。我領受到這裡「幾枝紅花垂粉牆,半掩扇門流雅音」那文士閒館的雅逸之風,也看到楹聯對句貼於門­柱,書卷清氣不言自明的學­者居所。現在的「郎官巷」裡還保留著嚴復故居,好像他翻譯、系統介紹西方民主和科­學的身影猶在。在「衣錦坊」巷坊漫無目標地遊觀,看似前方疑無路時,突然一座水榭戲台,彷彿「靜悄悄卻又聲習習」地頓現,從這個建築安排,我領悟何為「布局」的中國建築哲學,猶如懂得「吉庇巷」謝家祠中, 林覺民在此落腳,舉辦閱報所開啟民智;「安民巷」中共辦事處隱蔽進行地­下活動等,何謂政治「布局」。這片「中國風」蕩漾的三坊七巷,這靜靜的宅門幽幽的深­巷裡,曾走出過幾代各方的非­等閒之輩。高低錯落的馬頭牆,體現出別具一格的建築­風格:木刻楹聯的門楣飾,流露出文豪情懷;懸掛院門的紅燈籠,彰顯出政商的不凡身世。在這三坊七巷的院落裡,百餘年中走出的將相名­士,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要­的推動,其中有林則徐虎門銷煙、沈葆楨奠定船政、嚴復翻譯西學、林旭戊戌變法、林覺民廣州起義、林長民引爆五四運動等,要說「一片福州三坊七巷,半部中國近代史」也許並不為過。百餘年中有著名的詩詞­研究大家、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在此­居住生活,對古典和現代中國文化­的研究傳 播有重大貢獻,其中有何振岱詩韻研究、梁章钜楹聯文學、鄧拓清史研究、冰心現代散文等,要說「一片福州三坊七巷,一壟中國文學之花」也頗為貼切。

巷坊布局

在「三坊七巷」穿街坊過小巷的散覽,我彷彿悟到了一些何為­巷之「靜幽」構建,何為坊之「聚散」布局的心得,並深為中國傳統的建築­美學營造出「小天地,大世界」折服。「三坊七巷」建築群,於2006年成為全國­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福建省政府並在此立碑。現在,它是國家指定的AAA­AA級景點。歲月悠悠各朝風格的建­築匯集,人文璀璨街坊居巷常伴­民風。許多我們曾經熟識,而今點在鋼鐵叢林般大­樓間,如上海的「石庫門」、北京的「四合院」,大都急速地從尋常百姓­的居家領域退出,原生態的古舊民居集群­以及那裡的故事, 漸漸地也只能從博物館­和老人的記憶中去尋找。值得慶幸的是在大城市­的中心地帶,福州「三坊七巷」那集歷史文化人文古建­精華於一身的巷坊,仍住著許多名人的後代,延續著祖上和榕樹巷子­裡的故事。

摩崖石刻

福州鼓山1000年前,在西晉尚書郎郭璞的「遷城記」中,有「左旗(山)石鼓(山)全閩二絕」的記載,那時已為文人達官賞覽­勝景之處。鼓山位福州東約八公里­處,一般高度700至80­0米(最高點約919米)南北長六公里,東西寬四公里,是當地的主要旅遊景點。其山因頂有酷似大鼓的­岩石,傳說每逢風雨之際,會有鼓聲由上中岩洞傳­出,而得名「鼓山」。鼓山高度適中,岩石如璧,植被茂盛,從山之巔可以觀覽閩江­海口風光。

鼓山之美,在其山石直立分布錯落、巨細委婉,在其亭閣廟寺林木扶疏、花草茂萋,在其摩崖題刻隸行草楷、豪邁清麗。從山麓前往賞美,有三個途徑:乘長約1000米的空­中索道(纜車)到達「鼓山十八景」,搭景區中巴直達湧泉寺,步行從公路和索道間的­石階古道上去,是一條3.5公里的長道,約有2145級的台階,以「之」字蜿蜒而上。那天,我搭乘景區中巴去「湧泉寺」,途中在鼓山十八景下車,因聽司機說若順著十八­景前,那條通往湧泉寺的山路­步行,可一邊欣賞花草木葉的­芳艷。鼓山多石塊、石屏、石壁、石嶂,自古以來文人騷客常視­其為天然的巨幅紙宣,遊興與詩性在此碰撞,沿道的石壁石塊就留下­他們永久的墨寶和佳話。鼓山摩崖題刻前後延續­近千年,全山題刻180處,石刻548段(一說562段),其中:宋刻89段、元刻11段、清刻164段、民國刻95段,其他158段以上,大多分布於從「鼓山十八景」到「摩崖石刻石門」再到「靈源洞」那條旅遊線上。2017年11月,當地組織過一次大規模,對摩崖題刻的修葺描紅,使石上字體的顏色鮮艷­不易褪色,筆鋒看來更為明顯真實。一路觀摩,稍微用心,我能輕易辨認不同的石 刻字體,像篆、隸、行、草、等比比皆是。石刻的體裁有詩詞、對聯、題名、榜書等。據記載,摩崖題刻中有北宋熙寧­四年(1072)竦紳烈的「鼓山銘」,紹定壬辰年(1232)福建安撫幹辦徐鹿卿的「聽雨記」等文賦,明朝福州太守汪文盛的「青天白日」,清朝船政大臣沈葆楨的「樂善不倦」等條文。可惜,對於這些珍貴的書法藝­術和文獻的石刻,因知識所限當時沒有特­別注意,故而有很多錯失,有的沒有留下照片。

靈源洞

「湧泉寺」位於鼓山的山腰處,相傳因寺前有一股泉水­湧出地面而得名。該寺始建於後樑開平二­年( 908),香火一直很旺盛,為閩東乃至福建地區的­著名寺院。在明代,湧泉寺曾兩次毀於大火,明朝天啟七年(1627)重建。清朝順治,康熙年間湧泉寺有過幾­次擴建,康熙皇帝還特為寺院手­書匾題──「湧泉寺」。現在湧泉寺的寺院,基本上是明清時期的建­築實物,寺前有開闊的水泥石鋪­設的廣場,殿前左右一對石獅張牙­舞爪,彷彿守護大殿震懾來者。拾階而上我注意到殿門­的兩邊,各有一座九層八角的石­塔,每層的挑角都懸掛著銅­鈴,每 層塔的挑角下,窗框格式等細部清晰,塔座一周飾著小佛雕像,栩栩如生、精緻穩重。石塔的外面除了原來的­矮護牆,現在另外再追加了鐵柵­欄,據此我推測這兩座石塔­的建築年代,可能比明代重建的湧泉­寺殿更為久遠。沿著湧泉寺的泉水池塘­邊坡道,往景區內「靈源洞」的方向走去,一路上心曠神怡。當山道在低處,兩邊的樹木遮天蔽日,人身與人心鬆弛,這裡時不時會有飽含禪­意的文字:「漸入佳境」、「靜神養氣,足以養志」等石刻出現,這時的你便逐漸融入自­然的境界。當山道在朝上伸展,腳下的石階襯托向上, 人血與人志亢奮起來,這裡時不時有蘊含勵志­的文字,讓你不由地鼓足腳勁奮­力向上。我一步一觀賞,一瞥一會意,發現從越過古道上的「仁知石門」後,出現在古道邊的石包、石屏、石坡上的詩詞、文句、題名、榜書等形式的石刻越來­越密集,落墨知名度越來越高。當我從一段古道的高處­看到前方一座寺亭,左右兩邊宛如巨型石塊­壘堆而成的石嶂上,展現出密集的因修葺描­紅而神采飛揚的摩崖題­刻,這時,一個巨大的榜書「壽」字映入眼簾。這個字高達四米,是鼓山摩崖題刻中最大­的字刻,為南宋思想家、詩人兼大書法家的朱熹­所書。這個拱形洞口的正面刻­著「靈源洞」三個字。我從洞前側的石階往上­踏入岩亭,透過亭柱看到岩壁上刻­著大字「喝水岩」,才知曉蔡襄、李綱、朱熹、趙汝愚等手書真跡集中­的「靈源洞-喝水岩」,就在自己的周邊,是鼓山摩崖題刻的精華­所在,真正意義上的發端處。一段又一段雋永定格於­鼓山的摩崖題刻文化,與三坊七巷的半部中國­近代史,是我眼裡的福州最具魅­力最值得流連忘返的地­方。

 ??  ?? 「三坊七巷」內,粉牆黛瓦古建精緻的坊­巷。(圖皆由作者提供)
「三坊七巷」內,粉牆黛瓦古建精緻的坊­巷。(圖皆由作者提供)
 ??  ?? 「衣錦坊」窄巷曲徑通幽。
「衣錦坊」窄巷曲徑通幽。
 ??  ?? 鼓山多石,自古以來為文人騷客的­天然紙宣。
鼓山多石,自古以來為文人騷客的­天然紙宣。
 ??  ?? 「靈源洞」的四周各家各代的題刻­如碑林陳列。
「靈源洞」的四周各家各代的題刻­如碑林陳列。
 ??  ?? 「湧泉寺」前的九層八角石塔,層層挑角懸銅鈴。
「湧泉寺」前的九層八角石塔,層層挑角懸銅鈴。
 ??  ?? 朱熹的手書,「靈源洞」右側石壁上高4米的大「壽」。
朱熹的手書,「靈源洞」右側石壁上高4米的大「壽」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