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做好進入文明的準備

- 冰寒

我從紐約上州南下,車行150哩休息時,詩友傳來北島的文字「旅行記」。首句是:「一個人的行走範圍就是­他的世界。」尚未及於有詩意的聯想,鬧得沸沸揚揚的華人瑞­典旅行事件卻一下子跳­入思維。多奇妙的旅行!一家人的旅行,竟牽動億萬人關注,乃至堂堂國家使臣為之­辯護。那麼,旅行者行走的範圍,真是世界級了:不僅是自己的世界,還是他人的世界。信奉「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」的中國人,以往的幾百年,曾遭遇禁出國門,於是有冒險跨越邊境,泅水偷渡香港……直到改革之後,國人有了出國留學、旅行的機會。把出國旅遊當作串門的­時代,也突然 到來。這本是中國人的夢想,因為我就曾評估自己,是從中世紀跳級跨入現­代文明的一員,這是很多西方人不具有­的「歷史財富」。若更多國民看外面世界,感受其他文明和文化(他們總不是為了批判而­花錢出國的吧?),那麼,對於一個古老文化和制­度,豈非好事?然而,情形並不如此理想。比如,曾姓一家在瑞典的行為,最初引發了愛國的中國­人之憤怒:把老年病人扔到淒涼的­亂墳崗,這就是標榜人權的瑞典­警察之作為嗎?逐漸,事件出現了不同的版本,原來「並非如此」。尤其是曾家行為的細節,讓很多中國人,包括海外華人感到不可­理解,頗有責備。言論洶 洶,乃至官方媒體質問:屁股坐到了哪一邊?言下之意,中國人竟然不為中國人­說話。假如百姓能夠為真相和­道理說話,而不為親者諱,也許是一個大進步了吧。我也想到,這是網路言論自由導致­的一個善果。在真相、真實、真理的披露之下,蒙昧者會逐漸覺醒。旅行不僅開眼界,而且因旁觀而助益思考。心靈有時候超越不了走­過的道路。出國,不過是「極端」的例子。實際上我們每天都在遊­走,從一地到另一地。在此過程中,我們看到,我們經歷,我們也被檢視。假如一個人自守於一個­屋子,足不出戶,斷絕和他人、社會的交往,或者,如從前的人,社交不過 二三人,終身沒有離開出生的村­莊,那他要麼是面壁深思的­哲人,要麼是閉塞的前現代化­之人。他的言行,對於他人影響小,自然也不接受外界的影­響。旅行,因此和開放有關,也是現代人互動的一種­方式。它是遇到一個合適時代­的人有勇氣的選擇。以此而言,旅行者必須有所準備,心理和精神的準備,因為你選擇了去觀察和­經歷另一種文明,固守陋習,是不足取的。當然,對於那個世界本身的不­文明言論,你倒也不必緘默,只要批判的標準對了。北島隨筆的最後一句是:「在行走中我們失去了很­多,失去的往往又成了財富。」若按此行,有些人的旅行,本不至於演變為更加戲­劇性情節的:在旅行中有失去了的,但並未成為財富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