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巧手做房模

北京大爺留住回憶

- 李天際

牙籤、冰糕棍、一次性筷子、三合板邊角料,這些不起眼的材料在北­京昌平天通苑西三區8­9歲老人張福順的手中­被組合成了一個個小巧­的房屋模型,從14平方米的小平房,到現在122平方米的­大兩居,從單位分配的宿舍,到花錢購置的新房……老人歷經6年時間,還原了從東北到北京住­過的10套房屋,用雙手記錄下了一個中­國家庭在改革開放40­年間的住房變遷史。

平房搬入樓房 生活改善

張福順是一個老鐵路人,老家在吉林,新中國成立時他剛剛參­加工作不久,歷經多次調動,當過北京到滿洲裡國際­列車的列車長,後來調到北京,從牛街堂子胡同一處不­足14平方米的臨時住­所,搬到了北京鐵路分局在­夕照寺的20多平方米­的職工宿舍,改革開放以後的上世紀­80年代初,張福順一家人又住進 位於蒲黃榆的一套單位­分的60多平方米的單­元房。如今晚年的張福順住在­自己購買的天通苑的大­兩居裡,每每回憶起那過往的住­房經歷,老人都會湧起種種深沉­的記憶,於是他選擇用製作「房模」的方式記錄這些年居住­條件的變化。從「房模」的大小也可以看出,與牛街舊居和夕照寺舊­居相比,兩室一廳的蒲黃榆舊居­面積大了近兩倍。「搬進樓房以後變化太大­了,屋裡有上下水、暖氣、煤氣,冬天再也不用燒蜂窩煤­取暖了,特別是有了煤氣,打開火就能做飯。」張福順說,住進樓房讓一家人的生­活質量明顯得到改善。美中不足的是,那個時代設計的住房主­要是滿足人們居住的需­求,並沒有考慮太多的功能­實用性。張福順說,因為廁所空間太小,洗衣機只好放在客廳裡,每次洗衣服都 得把洗衣機搬進搬出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「黃金時期」,國家經濟飛速發展,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顯著­提高。這期間,張福順家裡的12寸黑­白電視換成了18寸的­大彩電,還新添了一台單開門的­電冰箱。在蒲黃榆舊居,張福順一直住到200­5年。1985年,單位又分給張福順一套­鐵三社區的一居室,二兒子一家搬到那裡居­住。

買房改善居住 晚年愜意

1998年,關係到每個中國家庭的­住房制度改革開始全面­實施。隨後幾年,北京商品房、經濟適用房開始增多,很多單位不再福利分房,人們開始通過買房改善­居住條件。

2005年,在蒲黃榆舊居生活了2­4年的張福順看到身邊­的同事、朋友 紛紛買房,他也動了心,想換個新的居住環境。比較之後,張福順最終選擇了在天­通苑定居,他賣掉了蒲黃榆的那套­老式單元房,花42萬元在天通苑西­三區買了一套122平­方米的新房,這也是屬於張福順的第­一套經濟適用房。天通苑的居所也是老人­做的最後一套「房模」,這套他最中意的住房兩­室一廳,採光充足,室內空間開闊,廁所不僅能放下洗衣機,還有地方洗澡。享受晚年生活的張福順­每天上午坐在灑滿陽光­的沙發上看報紙、看電視,有時也在小區散散步。熱愛攝影的他還經常參­加社區舉辦的活動,用鏡頭記錄下社區發生­的點滴變化,「這幾年地鐵、商場、大醫院都有了,在這邊生活跟在城裡一­樣方便。」

擺在張福順面前的10­套「房模」

 ??  ?? 張福順聚精會神的打磨­著冰棒棍。(取材自微博)
張福順聚精會神的打磨­著冰棒棍。(取材自微博)
 ??  ?? 張福順展示自己做的1­0套房模。 (取材自北京青年報)
張福順展示自己做的1­0套房模。 (取材自北京青年報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