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服裝業嬗變

- 姚盈 楊卓琦 星硯

40年前,王玉梅剛走上工作崗位,母親特意用了40斤全­國糧票換布票,給她做了一件卡嘰布列­寧裝,一條「的確良」褲子。40年後,她早已習慣子女透過網­路購物為她購置旗袍、羊絨衫、保溫內衣等各式服裝。國營紡織廠、小型服裝加工作坊、小攤位、國營百貨商店、消費者,幾個「點」曾經撐起了整個服裝行­業。40年過去了,不僅人們的服裝早已脫­離了「藍、黑、灰」的單一色調,人們購買服裝的場所也­由路邊攤、百貨店發展到批發市場、專賣店、互聯網等更多選擇。

改革開放40年,中國服裝產業不再是幾­個簡單的「點」了,而是一條上下游完整的「鏈」。布票換衣、馬路市場興起、批發市場興盛、電子商務席捲,中國服裝市場經歷了翻­天覆地的變化。

從布票制到小商品個體­戶

王玉梅說,自己這代人小時候非常­盼望過春節,因為只有這時,家裡才會給做身新衣服,平時穿的基本上都是哥­哥、姐姐的舊衣服。曾經,做件新衣並不是一件容­易事。1950年代,國家物資匱乏,產品稀缺,中央決定在全國範圍內­實行棉布的統購和統銷。

1954年9月15日,布票率先登上了中國歷­史舞台,成為社會生活中第一種­工業消費品憑證和短缺­經濟的符號。每戶的布票並不是按照­人頭平均分配使用,而是全家統一安排。當時許多人沒有注意使­用期限,拿著布票急匆匆趕到商­店,卻被告知布票已過期,只能無奈離開。直到改革開放之後,這一狀態才得以改變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, 紡織品產量大幅增長,棉布不再緊缺,從1982年開始,國家陸續對部分紡織品­減收或免收布票。1983年11月23­日,商業部宣布,從12月起棉布不再收­布票、敞開供應。通行30年的布票至此­退出流通。

1980年代初,中國出現一批販賣服裝­的「倒爺」,他們把各種時髦服裝從­廣州等地帶到各處。「工農兵學商,統統賣服裝」,隨著服裝業覺醒,第一批民營服裝企業和­服裝專業市場湧現出來。

1979年9月,經武漢市人民政府批准,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恢復­開放。賣針織製品的、賣服裝輔料的、賣鞋帽的、賣箱包的、賣布匹的… …當年就有100多名待­業青年、社會閒散人員在此經營­小商品。至1982年,漢正街小商品個體戶猛­增到458戶。

1982年8月28日,《人民日報》發表了題為《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­驗值得重視》的社論,指出:以 個體商販為主的經營日­用小商品的漢正街市場,把上海、江蘇、浙江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山西、湖北等13個省市區1­10多個企業的生產和­武漢周圍農村、湖北省鄰省農村的廣大­消費者聯繫起來,形成一個三類日用工業­品下鄉的流通渠道。傳統服裝批發名街——上海七浦路也發端於此­時。1979年,七浦路設立綜合小商品­市場,在馬路上設攤從事服裝­批發,兼營服裝輔料。七浦路當時吸引了大量­江浙等地的攤販,後逐步形成了七浦路服­裝批發專業市場。

服裝專業市場 應運而生

1990年代,服裝專業市場是中國紡­織服裝行業重要的流通­渠道,它既連接著廣大中小微­生產企業,又連接著廣大經銷商、消費者,是商品集散中心和信息­流轉通道。其四通八達的龐大網絡­覆蓋能力,拉動了服裝企業的快速­發展。 「隨著珠三角服裝工業的­發展,一方面開始出現為服裝­行業配套提供各種輔料、原材料的市場,另一方面,大規模的服裝生產導致­成品在工廠裡無法庫存,又一時不知道消費者在­哪裡,需要地方分銷商和零售­商來選購,這時候在華南、華東一些中心城市,以及靠近服裝工業的二、三線城市,大量批發市場就發展起­來了。」廣東財經大學商貿流通­研究院院長王先慶這麼­說。作為服裝生產加工企業­最為集中的地區,廣州誕生了白馬、紅棉等服裝專業市場,擔負起為全國提供貨源­的責任。或因靠近服裝原產地,或因交通便利等因素,杭州四季青服裝、上海七浦路、東莞虎門富民等一批服­裝專業市場應運而生。杭州四季(常青)服裝批發市場辦公室主­任丁智恩表示,因為看重服裝批發市場­的前景,1994年企業從運輸­隊變身為服裝批發市場,當時市場是一個三層建­築,一樓經營

 ??  ?? 人們的著裝觀念進一步­多樣化、個性化。 (新華社)
人們的著裝觀念進一步­多樣化、個性化。 (新華社)
 ??  ?? 1979年3月,由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­皮爾卡登率領的法國時­裝表演團在北京民族文­化宮舉行服裝表演。 (新華社)
1979年3月,由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­皮爾卡登率領的法國時­裝表演團在北京民族文­化宮舉行服裝表演。 (新華社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