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高士奇「五福寶瓶」硯

考證與質疑

- 戴月笙

去歲我回國祭祖,老友從莆仙趕來相聚,知我生平嗜硯而帶來所­藏二石一木硯。說與我鑒賞,實際有意出手轉讓,礙於情面,我悉數以市價收下。這裡呈上是其中一方石­硯,為清初高士奇銘的「五福瓶紋」端硯。

高士奇(1645-1703年,或作1704年),字澹人,號瓶廬,又號江村。浙江紹興府姚縣樟樹鄉­高家村(現慈溪匡堰鎮高家村)人。順治18年(1661)入籍錢塘(今浙江杭州),補杭州府學生員。康熙3年( 1664)隨父高古生北上遊學京­師,不久父亡故,以賣文補貼生計。康熙8年(1669)進入太學(中國古代的大學,即最高學府。主要培養統治人民的封­建官僚),於是初次見到康熙皇帝。康熙帝非常喜歡他的理­學文章,親自賜他會試(這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­中的中央考試,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。所謂會試即共會一處,比試科舉,由禮部主持,在京師舉行)資格。半個月之內他二試均為­第一,記名翰林院供奉。康熙14年(1675),高被授為詹事府(清代中央機構之一,創設於順治元年,該機構為模仿明朝舊有­機制並加以擴充,主要從事皇子或皇帝的­內務服務)錄事(即錄事官)。康熙16年(1677),高士奇被授為中書舍人(官名、掌管書寫誥敕、制詔、銀冊、鐵卷等,雖官職不高,但是皇帝身邊近臣,位居權利中心)入值內廷,康熙帝親賜御書「忠孝」。高氏一生頗為傳奇,他早年家貧,從考入太學才踏進仕途,憑的是自身才學。生平所受皇恩親賜,其榮耀著實令人羡慕。他與康熙帝的關係很不­一般,康熙對並非兩榜出 身的高士奇視為老師。他一生既是幸運的:因為他深得康熙帝知遇。古人說:「忠孝不能兩全」,可高士奇受到康熙御賜­印璽「忠孝之家」(此印現在浙江嘉興市平­湖博物館);常言道:「伴君如伴虎」,但高氏即使在籍賦閑之­際,還不失為日理萬機的康­熙皇帝思念,稱其為「故人」,而揣摩其「氣相」。按現代的說法,他與康熙帝是「肝膽相照」的。另一方面,高士奇一生也是最不幸­的。因為古人有人生三大悲­哀:「少年喪父,中年喪妻,晚年喪子。」這人生三大悲哀,在他身上全都領受了!應該指出,高士奇是一位多才多藝­的名士,他一生勤奮好學,博覽群書、學識淵博,精考證、善鑒賞,擅書法、能詩文,而且勤著述 。其著作達數十種,涉及天文、地理、經學、詩文、歷史、數學,甚至西方自然科學知識­他都研究過。雖不能稱之為大家,但確實夠得上雜家的稱­號,也正是有這樣的淵博知­識,才能獲得康熙的賞識(康熙帝是一位興趣極為­廣泛、且求知欲特別強的人)。他對士奇的評價是:「得士奇,始知學問門徑。初見士奇得古人詩文,一覽即知其時代,心以為異,未幾,朕亦能之。士奇無戰陣功,而朕待之厚,以其裨朕學問者大也。」(清史稿.卷二百七十一)現在談談這方「五福瓶紋」硯。該硯縱23釐米、橫14.5釐米、厚度2.5釐米,為梅花老坑古端硯(梅花坑是端硯名坑之一)。石色厚黑透紫,上有玫瑰紫青花、梅花點、 翡翠點諸石品,觸摸之石質幼嫩溫潤,且硯堂蓄水經久不乾,因自是好石。硯以瓶腹為硯堂,瓶口為硯池(微凹,取象徵性),瓶頸對雕二螭龍(螭龍古代寓意美好、吉祥、招財)。整個硯臺呈長方形,上下左右鐫刻四隻蝙蝠,而在瓶頸中間另雕一蝙­蝠(蝠,寓意福,這是作者巧思構成五福­之意)。五蝠與螭龍刻工精巧,瓶底以回字為飾紋,硯平底。這個風格也是明清時代­常見的紋飾。應該說石、刻俱佳,尤其動物(蝙蝠、螭龍)栩栩如生,不足處在於瓶腹硯堂尚­有刀法修復痕跡,略為欠妥。這也正說明該硯為手工­雕琢,並非現代機器所琢。硯通體包漿溫潤,手感頗佳。筆者質疑在於硯背面銘­文:「忠為表、孝為理、言有物、行有恆」,下署「康熙四十八年(1709)、高士奇銘」,這十二字銘文是康熙4­0年(1701)康熙帝賜給高士奇的對­聯,高用作為硯銘原無疑義,問題就出在「康熙四十八年」上。因為高氏在康熙42年(1703)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時,奉召赴淮安接駕並隨之­巡視江南。南巡後又隨駕入京寓居­大內直廬,兩個月後回平湖縣,於6月30日(一作8月12日)在籍病故,終年60歲(一作59),所以根本不存在「四十八年」之說。其次,高士奇工書法,尤善鍾、王(指三國時代書法家鍾繇­和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­之)小楷,但銘文書寫雖為行書,而風格也不對,何況皇帝賜聯,豈有不恭之理?故此硯雖古,銘則偽之!偽託者應為當時或後來­民間藝匠,不知康熙48年高士奇­已經作古。實則偽託款在明清之際­也可時常見到。

 ??  ?? 「五福寶瓶」硯雕有五集蝙蝠,雕工上乘。 「五福寶瓶」硯背刻「康熙四十八年」露了餡。 (圖皆作者提供)
「五福寶瓶」硯雕有五集蝙蝠,雕工上乘。 「五福寶瓶」硯背刻「康熙四十八年」露了餡。 (圖皆作者提供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