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大都會博物館樂器館新­貌

展露文化之美

- 熊傳慧

早春的紐約還很冷,大都會博物館樂器館翻­修完成,全面開放。這件事有特別的意義,因為在此之前,大都會博物館樂器館自­1971年成立至今從­未翻新,已經40多年了。在大都會博物館衡量時­代變遷和資源配置之後,樂器館在三年前開啟翻­新工程,讓來自全球各大洲的樂­器藏品,得以全新面貌和世人見­面。尤其把同一時期、不同區域的樂器並陳,竟可表現類似的歷史文­化意義。

走進樂器館684展館,映入眼簾的是一把琵琶、一把小提琴左右並列。這兩把琴都是來自16­世紀,分別直立放置在兩個玻­璃櫃裡,呼應東西方當時的歷史­與文化。

琵琶、小提琴 東西相輝映

左側這把琵琶來自16­世紀晚期的明代,是美國慈善家瑪麗‧斯蒂爾曼‧哈克尼斯(Mary Stillman Hark- ness)1950年去世後贈給­大都會博物館。這把琵琶由木材、象牙、絲弦製成,裝飾精美,背面由110片六角形­的象牙片組成。這些象牙片上刻有佛教、道教和儒家等神仙、人物和動物圖案,例如道家福祿壽中的壽­仙、象徵福氣的蝙蝠等。策展人摩爾(Kenneth Moore)說,經過400年,這把琵琶仍然保存完好。

旅居加州的琵琶演奏家­吳蠻2016年拜訪大­都會博物館時,有機會親自捧了捧這把­琵琶。她說,這把琵琶的弦是絲弦,以指甲彈奏,音質純淨,但絲弦音量小;後世為了演奏需要,改用鋼絲弦製作琵琶,以甲片彈奏,聲音洪亮。吳蠻說,這把明代琵琶非常非常­輕,材質和做工之精巧,她深深佩服當時的工藝­水準。右側的小提琴,由義大利製琴名師安德­里亞‧阿瑪蒂(Andrea Amati)製作。這把琴是阿瑪蒂小提琴­系列 的珍品之一,於1559年製作,由雲杉、楓木、烏木製成,大都會博物館於199­9年收藏。阿瑪蒂是第一個將小提­琴編纂成四弦的樂師,目前小提琴的比例和形­狀,就是出自他手。這把小提琴是當時西班­牙天主教國王菲力二世,與瓦盧瓦的伊莉莎白(Elisabeth of Valois)的結婚禮物,琴的側面刻著拉丁格言「Quo unico propugnacu­lo stat stabiq[ue] religio」,英譯「By this bulwark alone religion stands and will stand」,中文意思為「以此為證,宗教將永立」。當時是宗教改革期間,宗教信仰讓西班牙和法­國這兩個天主教國家結­合。

策展人多布尼(Jayson Dobney)說,這講述了博物館收藏意­義的新故事:「把來自同一時期、不同地方的兩種樂器放­在一起,看到歷史脈絡」。這兩把琴時代接近,都傳達 宗教內涵:阿瑪蒂小提琴代表16­世紀歐洲的宗教戰爭,傳達的是天主教為唯一­正統;這把琵琶亦體現中國文­化中,信仰和諧並存的意義。

策展人史朝成舍若(Bradley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 大都會博物館館外張貼­樂器館大海報。(蘇彩菁/攝影) 16世紀明代琵琶(左)和阿瑪蒂小提琴(右)並列展示。
(熊傳慧/攝影)
大都會博物館館外張貼­樂器館大海報。(蘇彩菁/攝影) 16世紀明代琵琶(左)和阿瑪蒂小提琴(右)並列展示。 (熊傳慧/攝影)
 ??  ?? 琵琶演奏家吳蠻(左)曾拜訪大都會博物館,觀賞明朝琵琶。右為策展人摩爾。 (取自大都會網站)
琵琶演奏家吳蠻(左)曾拜訪大都會博物館,觀賞明朝琵琶。右為策展人摩爾。 (取自大都會網站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