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李瑞清臨《張遷碑》拓本

逃過文革浩劫

- 戴月笙

李瑞清(1867-1920)字仲麟,號梅庵、梅痴、阿梅,晚號清道人、玉梅花庵主。江西撫州臨川人。是中國近現代教育的重­要奠基人和改革者,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,也是現代高等師範教育­的開拓者,更是一位著名書法大家。

李氏光緒20年(1894)進士,選翰林院庶吉士(也稱庶常,是明、清兩朝翰林院內的短期­職位。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­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­擔任) 。光緒31年(1905),派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。經他努力,使兩江師範成為東南地­區規模最大,聲譽最高的學府。民國二年他辭職,著道士服裝自稱「清道人」,移居上海以教書賣字畫­為生,並致力於文化藝術人才­的培養,著名大畫家、書法家張大千(1899-1983),國學大師、文史學家、書法家、著名詩人、學者胡小石(1888-1962)等,都是他的學生。李瑞清擅長詩、書、畫,尤精書法。自幼鑽研六書(古代漢字六種造字方法,即象形、指事、形聲、會意、轉注、假借),學習書法,對殷墟、周、秦、兩漢到六朝文字皆有研­究,其書法造詣可以說是一­代宗師(可惜很少人注意到),也是中國高等書法教育­的先驅。《張遷碑》,全稱《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­表凡頌》,亦稱《張遷表頌》。明初出土,碑原在山東東平縣,立於該縣儒學明倫堂前。碑刻於東漢靈帝中平三­年(公元186年)2月,碑縱317厘米,橫107厘米,厚20厘米。共15行,每行42字,另碑陰三列,上二列19行,下列三行。碑額篆書二行12字「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­表頌」。最早拓本為明拓,北京故宮博物院即藏有­明拓本。據載當時銘文尚完好可­讀,到明正德年間(1505-1521年)僅殘缺5字。光緒18年(1892年)碑毀於火,時常熟翁氏就原碑重新­剔刻,但神氣全非。該碑為隸書,是東漢時期成熟作品,歷來被譽為漢碑中稚拙­古樸,風格雄強的典型。書法造詣極高,多為後人效仿。公認在眾多的漢代碑刻­中,此碑風貌極為強烈,格調方樸古拙,峻實穩重,堪稱神品。其形制豐滿,文辭淳古,隸法樸茂,為漢碑中之佳作。碑文著重宣揚張遷的政­績及其祖先張仲、張良、張釋之和張騫的功績。此碑出土以來,品評頗多。王世貞云:「其書不能工,而典雅饒古趣,終非永嘉以後可及也」,孫承澤《庚子消夏記》載「書法方整爾雅,漢石中不多見者」;萬經說:「其字頗佳,惜摹手不工」;方朔在《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》中謂:「碑額十二字,意在篆隸之間而屈曲填­滿,有似印書中繆篆。」楊守敬《平碑記》亦云:「篆書體多長,此額(指《張遷》碑額)獨扁,亦一格也。碑陰尤明晰,而其用筆已開魏晉風氣。」康有為《廣藝舟雙楫》說:「《張遷表頌》其筆劃直可置今真楷中。」李瑞清認為「張遷碑的結體用筆和西­周《孟鼎》有密切關係」,所以他不但通臨《張遷碑》,他的傳人胡小石更受他­的影響而擅臨《張遷碑》。今人陳琦在《論山東地區漢碑刻的地­位和影響》中指出:「在漢代碑刻中《張遷》屬方古類的典型代表作,以形質取勝,屬陽剛之美的範疇。即方整為其形,古樸為其韻,雄強為其氣。」這是頗為中肯的。《張遷碑》後世學者臨摹頗多,有通臨、有節臨,也有僅臨寫碑額的。筆者所藏為李氏通臨拓­本,雖為殘本但頗為珍貴。數十年來不曾見過李氏­第二通《張遷碑》拓本,而且當時得之不易。現在回憶歷歷在目,大陸「文革」初期,原福建「聚成堂」書坊(在福州南後街)遭紅衛兵衝擊,時書坊早已改造,也已成為原老闆張文光­老先生及其兄弟一家住­宅,且張老已在福州南街「福州古舊書店」就職,但浩劫衝浪還是免不了­抄家,共被紅小兵們「借」去八卡車圖書文獻。時適我在古舊書店遛達­閱覽,聞訊趕去(我與張老次子張營兄有­同窗之誼) ,目睹張老夫婦搥胸頓足,整個庭院空地一片狼藉。張老見我到來,隨手從懷中取出一拳紙­團塞我囗袋,回來始知是李氏拓片。己酉秋我將之整理裝裱­成冊,除去殘損,僅得104字(原碑630字),真是鳳毛麟角,尤足珍貴。筆者琢磨再三推定該碑­拓應是1892(光緒18年)石碑毀於大火之前的早­期拓本,理由有二:拓片字跡清晰明瞭,且出自張老所藏,其次,根據「自幼鑽研六書學習書法」,到1892年李氏已經­25歲,書法風格已成,筆畫老辣而具金石味,這從拓片中可以窺見。拓片裱畢,請我伯父戴賢琨先生(1899-1991年,字琨藩,號三山老人,閩籍書法家)題跋,鄭原先生(1909-1988年,號石汀,詩人、書法家)署簽。▪

 ??  ?? 拓片得來不易,請書法家戴賢琨題跋(左起),拓片字跡清晰,中有「李瑞清書」,之後重新裝裱成冊。。(圖皆為作者提供)
拓片得來不易,請書法家戴賢琨題跋(左起),拓片字跡清晰,中有「李瑞清書」,之後重新裝裱成冊。。(圖皆為作者提供)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