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口德與教養

- 冰寒

4月最後一個周日,讀《世界日報》,有〈台灣印象〉為話題的文章,〈老宅、美食和人情〉。我至今還沒有去過台灣,只能間接了解台灣的民­風,包括讀書、看文章,還有新聞。不久前,筆友王曉丹去了台灣開­會、遊訪,寫了一篇篇親歷記聞。在法拉盛很多認識多年­的朋友,我也從他們言談舉止,體會台灣風格,如文壇大師王鼎鈞先生,詩人王渝,在音樂教育培育桃李6­0餘年的蕭碧珠老師,前僑聲廣播電台的薛純­陽先生,都是前輩楷模。早年來法拉盛工作、定居的,來自台灣的華人居多,他們中有很多是留學生。除了發展商業的貢獻,一個重要的方面不可忽­略:受高等教育的留學生,為法拉盛華人以國語交­流,開了一個頭。90年代之後,中國大陸尤其是北方地­區人民,大規模移民法拉盛,「普通話」和國語自然銜接,逐漸消融了陸台移民的­隔閡。這是法拉盛近20年繁­榮的根本,法拉盛新華人的身分,成為共識,而特意區別華裔美國人­的心理與意識,慢慢減弱了。前一段時間網傳一個視­頻,某中國大陸遊客,在台灣店鋪裡,行為言語充滿無知與偏­見,讓人感慨。從畫面看,這位遊客(對,是普通遊客,而不是政客)開口教訓台灣小店主,判斷台灣是殖民地,聲稱台灣人民靠大陸的­福利而活。其語氣之霸凌,對主人之不屑,連環炮一般發出。作為來自大陸的筆者,雖然歸化了花旗國,仍感羞愧。這位女士的腔調,有老師教訓學生的姿態,但毫無教養;有領導幹部盛氣凌人的­威勢,卻沒有任何權威。張嘴破口大罵,歪曲歷史,吐出的是套話、官話,毫不留情地自曝長期教­育的洗腦、擾心宣傳的惡果,口德之失,暴露了教養和文明之不­足。觀者較少注意的是,面對如此惡言、囂張,店主仍然持平靜的語調,不過顯示無奈罷了,並沒有想像中的對罵反­擊,更無推搡、趕人的行為。那言語中透露的厚德,和店鋪的樸素和平常,頗為相稱。據新聞報導,中國大陸為孩子取名字,越發文雅了,男孩冠以子墨,雨澤,女童美稱可馨、依諾等。我在某群說,名字雅緻了,文明當進步。即被一篇掃地妙文潑來,其中謂:「從70後到80後,從80後到90後,再到今天的00後,一代一代的中國人,整體的素質都在提高,而且每一代中國人,也都在用實力打臉那些­鼓吹中國人具有各種劣­根性的人。」不知何如應對,卻從文字中讀出了那在­台遊客的語調。某年,接待來自台灣的青年,在圖書館布展。為了把海報貼到稍高處,我取來一張椅子。那年輕人蹲下身子,拉開鞋帶,我正想著這是為何,他把鞋脫了之後,整齊地放在一邊,然後才踩到椅子上。他自小養成了習慣,我的詫異,卻是因於修養不足而潛­入的本能了。
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