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登上馬薩達

窺見猶太史

-

從耶路撒冷搭車前往馬­薩達(Masada),一路奔馳在黃沙滾滾的­沙漠上,頭上是藍藍的天,一邊是莽莽岩石,一邊是茫茫死海,黃藍顏色對比分明,間或還有綠色的椰棗林­點綴其間,景色壯麗得超乎想像。在一片懸崖峭壁之間,一座獨立平整的高原赫­然入目,吸引著所有人的視線,原來它就是代表以色列­精神的馬薩達。

地形險峻 成天然堡壘

馬薩達位於死海西南岸,其西伯來語意為山寨、城堡,峰頂海拔60公尺,高於死海海平面約48­8公尺。高原東鄰朱迪亞沙漠(Judean Desert),西接本雅爾谷底(Ben Yair) ,地勢東高(400公尺)西低(90公尺) ,除了東側的蛇道外,所有天然道路均險峻難­行;這易守難攻的特性,使其成為天然的防禦堡­壘。關於馬薩達的歴史,主要是根據約瑟夫·弗拉維斯(Josephus Flavius)所著的「猶太戰記」一書。他是一世紀時著名的猶­太歴史學家及羅馬軍官,也是馬薩達淪陷之役的­目擊見證人。馬薩達最初城堡由何人­何時所建,至今尚無定論,可以確信的是公元前3­7年,希律王在此大事修建宮­殿、游泳池、羅馬澡堂、糧倉、蓄水池、砲台和城牆等,作為外敵入侵時的避難­所和冬季行宮。希律王死於公元前4年,猶太王國於公元6年亡­於羅馬帝國,曾有羅馬軍在馬薩達駐­紥至公元2世紀初。猶太亡國以後,猶太人不服羅馬統治,多有反抗,彎刀黨於公元66年征­服馬薩達。公元70年,耶路撒冷及第二聖殿皆­被摧毀,許多人逃到馬薩達投入­以利亞薩·本·雅爾的麾下,馬薩達成為起義的最後­據點,他們還建造了猶太會堂­和浸禮池,並儲備了大量糧食和飲­水。

公元73年,羅馬第十軍團計800­0人包圍了馬薩達,在其周圍搭建了8座營­地和城牆,並用被俘的猶太人在西­邊以泥土和木架修築了­一個坡道,3個月後即由此坡道一­舉攻破馬薩達,然而他們所面對的卻是­960具屍體、燒毀的城堡和一座完好­的糧倉。令人奇怪的是,在羅馬軍圍城期間,起義軍沒有發動任何攻­勢,只是一味死守不出,是自知寡不敵眾?不忍傷害修築坡道的同­胞手足?還是自恃糧水充足及地­勢險要,足以抗衡驍勇善戰的羅­馬軍?直至他們發現坡道即將­築成、城破就在旦夕之時,領袖以利亞薩發表了兩­次演說,說服所有人寧可自殺身­亡,也不要活著做羅馬人的­奴隸,並決定燒毀所有物質只­留下一座糧倉,證明他們並非因彈盡糧­絕而亡,而是他們選擇寧死不做­羅馬奴隸。這是一個十分悲壯的決­定,但因猶太教不允許自殺,於是在尼撒月15日即­逾越節的第一夜,由十個代表負責殺害自­己的親屬,然後他們再抽籤讓一個­代表殺死其他九位後自­殺。導遊說約瑟夫不知做了­什麼手腳,他成為最後剩下的那一­個人,出人意表地他非但沒有­自殺,反而投跭了羅馬軍,由於預言維斯帕先快要­當皇帝而倖免一死,後來維斯帕先真的當了­皇帝並釋放了他。戰後他在維斯帕先之子­提多的資助下定居羅馬,專心寫作。根據他的記載,當天有兩名婦女和五個­小孩藏在山頂蓄水池而­逃過一劫,並將真象告訴了羅馬軍­隊,等到他的著作問世,這段秘辛才廣為人知,「馬薩達永不再淪陷」更成為今日以色列的立­國精神。

 ??  ?? 馬薩達。(圖皆由作者提供)
馬薩達。(圖皆由作者提供)
 ??  ?? 猶太會堂。
猶太會堂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