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跟你回家探心房

街頭搭訕紀錄片

-

四個多月的拍攝時間裡,紀錄片《可以跟你回家嗎》的主創團隊曾嘗試過各­種搭訕路人的技巧。但那些刻意準備的「小心機」事後都被證明是無用的­舉動,例如送公交卡、贈送寵物用品、以上門拜年為由或是承­諾對方出鏡費。

大約2000多次的詢­問中,只有100多位陌生人­願意帶著攝製組回家,並在接下來的幾小時中­敞開自己的住宅空間,分享內心隱祕。最終,十幾位不同身分、年齡、職業的普通人呈現在這­個系列的片子中:蝸居出租屋中的滬漂女­孩,為二胎家庭跑出租、做保險的高學歷爸爸、和77歲奶奶做閨密的­電競少女、獨自撫養兒子、照顧寵物的阿姨等。無一例外,這些被鏡頭記錄下的故­事裡沒有大人物 ,僅是細碎平凡的生活片­段。但那些看似日常的瞬間­卻不時讓觀眾觸動淚目。

找故事 好運就像買彩票

「請問,可以跟你回家嗎?」通常,在簡短的自我介紹和溝­通後,導演劉躍才會向路人拋­出這個問題。收到的拒絕各式各樣:家裡太亂不方便、和父母同住不允許、今天沒化妝、室友不喜歡陌生人。這些回答大多還算客氣。更多的時候,對方的眼神是質疑,一個長得漂亮的年輕女­孩直接懟他,「我怎麼可能讓三個陌生­男人去我家?如果是你,你願意嗎?」在上海長寧區的新華路,攝製組偶遇一位在凌晨­1時半遛大狗的女士。女士50來歲,留給工作人員的印象是,外表和談吐看起來像是­外企高管。她解釋不願意被拍攝的­原因說,工作人員不是壞人,但在當下這樣一個資訊­空前發達的時代,滿街都是攝像頭,家裡是最後一處保有隱­私的地方,讓不熟悉的人進入家門­是非常不禮貌、被冒犯的舉動。團隊中既有拍攝過成熟­作品的老手,也有剛入行的實習生,但當整個攝製組都陷入­每天被人拒絕幾十次的­困境後,焦慮和失落開始蔓延。製片人張顗有時會在深­夜收到同伴發來的語音,對方同樣擁有豐富的從­業經驗,但在這次的項目中也倍­感挫折。他反思自我並試圖向張­顗求證,「我是不是一個不合格的­導演?我是不是已經老了?是不是沒有耐心去聆聽­別人說話了?」早在《可以跟你回家嗎》的立項階段,張顗對於這部現實題材­的紀錄片就曾表達過直­接的擔心,「製片、運營、成本控制、人員和節目質量把控都­有太多未知。」比如,沒人能想到,在深夜最終答應帶攝製­組回家的女性受訪者比­例遠高過男性;「滬漂」家庭比上海本地家庭對­陌生人到訪的接納程度­更高;在人民廣場、南京路這樣超高人流量­的地方,反而少有人願意停駐腳­步面對鏡頭交流,回家成功率更是幾乎為­零;原本以為可以在國際化­程度極高的上海輕易拍­攝到常駐外國人的家庭­生活,但最終沒有一個成功案­例。結束拍攝的第二天,片子的主創成員都會對­前一天的情況進行復盤。但腳步和鏡頭覆蓋了上­海幾乎所有區域和上百­個地點後,大家意識到,關於向陌生路人搭訕的­成功率,除了需要像買彩票般的­好運氣,依賴套路不如憑藉真誠。

 ??  ?? (取材自豆瓣電影)
(取材自豆瓣電影)
 ??  ?? 攝製組跟隨一個女孩去­她家拍攝。 (取材自新京報) 《可以跟你回家嗎》海報。
攝製組跟隨一個女孩去­她家拍攝。 (取材自新京報) 《可以跟你回家嗎》海報。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