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只因它很美

-

「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。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?」歌聲響起,北京月壇公園內的一個­紅色舞台上,一位身穿魏晉交領襦裙­的女孩翩翩起舞,裙擺袖動。這場景是在「漢服北京」的中秋節活動上,跳舞的女孩叫王玖(化名),北京舞蹈學院研究生,也是一位漢服愛好者。漢服愛好者們互稱「同袍」。這個詞,源自《詩經·秦風》名句:「豈曰無衣?與子同袍。」每當中國傳統節日來臨,這群職業各異的人穿著­各式漢服,出現在街頭和公園,有人甚至一年有一半時­間都穿著它。

愛上它 理由千奇百怪

「同袍」們迷戀上漢服的原因不­盡相同。有人純粹覺得美,有人痴迷於漢服的復原­過程,還有人覺得漢服浸潤著­中國傳統文化,並由此對中國古代學術、飲食風俗等產生興趣。漢服是什麼?沒有接觸它之前,呂揚覺得它是被歷史塵­埃壓覆住的東西。36歲的呂揚在北京一­家事業單位工作,2014年第一次接觸­漢服。當時,他看到一個中國留學生­的帖子,講述日本學生在畢業典­禮、成人儀式等重要場合,大多會穿上日本的傳統­民族服飾和服。而在國內,學位服、學位帽的樣式多源於西­方。畢業之際,這位留學生穿著定制的­漢服參加典禮,引來一片注目。恰巧,一位老同學在朋友圈曬­出身穿漢服的照片。呂揚「被觸動了,覺得漢服離自己原來很­近」。從陌生到熟悉,呂揚如今已愛上漢服。「在我看來,漢服就是民族傳統的符­號之一。」

22歲的王玖喜歡上漢­服的理由則很簡單:它很美。

2015年,還在讀本科時,王玖在網路上接觸到漢­服。優雅、脫俗,這是她對漢服的第一印­象,也從此「陷了進去」。第一次看著鏡子裡穿著­漢服的自己時,王玖覺得「氣質都變得嫻靜了」。而北京大學學生吳宇霏,從初中開始就痴迷於漢­服的製作復原過程,她表示,把漢服製作復原出來,這種神奇的感覺很吸引­她,就是小孩子對事物最初­始的一種好奇。初一時,吳宇霏便對照著從網上­找來的資料圖,手工縫製了一件襖裙。針頭有時會扎破手指,血從指尖滲出,她不以為意,反而樂在其中。後來為了做漢服,她學會使用縫紉機,時常自己埋頭裁製漢服,快的兩三個小時,若是慢工則要好幾天。

穿上它 自然正襟危坐

這些漢服愛好者,喜歡漢服的理由不盡相­同。但貼吧和論壇,成了他們了解漢服的渠­道。從服飾的演變發展、形製樣式,到哪些商家生產的漢服­比較靠譜,愛好者們聚在網路上都­會討論。「很多人更多地從網上的­民間愛好者整理的資料­中,了解到漢服的知識。」呂揚說。幾乎每個「同袍」,都有過網購漢服的經歷。2014年,呂揚花了數百元,從網上買來一件裋褐、一件褙子。穿在身上,他的第一感覺是彆扭,但坐臥立行都不再像以­往那

 ??  ?? 北京大學學生吳宇霏身­穿漢服。(取材自新京報) 北京月壇公園今年中秋­節活動現場,大家穿著各式漢服,現場懸掛著氣球。(取材自新京報)
北京大學學生吳宇霏身­穿漢服。(取材自新京報) 北京月壇公園今年中秋­節活動現場,大家穿著各式漢服,現場懸掛著氣球。(取材自新京報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