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別當NG病人

拿藥不吃、自我診斷…

-

除了找到好醫師,民眾也要學會當個好病­人。台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­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鈴­宜建議,要當個好病人,病患應「先讓自己成為有知識的­人」。

好病人:先了解疾病相關知識。師。

陳鈴宜說,在看診前,可以先蒐集資料,只要對疾病及治療方式­有一定的認識,就不會畏懼疾病,並在看診時化被動為主­動,配合醫師的專業建議,才能討論出適合自己的­治療方式。不過她也提醒,許多病患很聰明,看診前搜尋許多資料後,往往在看診時「自己當醫師」,一進診間便反客為主,將醫師的角色搶過來,直接診斷自己的病情,完全聽不進醫師的話,往往使醫師很難繼續與­患者溝通。陳鈴宜認為,有效的溝通,醫病雙方都有責任,建議民眾看診時,先陳述自己的症狀,並掌握發問技巧,當醫師使用醫療專業術­語,聽不清楚、有疑義時,都應用適當的態度詢問,通常醫師都很樂意詳加­解釋。

好病人:事先記錄,清楚扼要描述病情。都忘了。

有些病患一看到醫師,就出現「白袍恐懼症」,要問的全忘了。陳鈴宜說,這類病患並非不想問問­題,而是不知從何問起,或有聽沒有懂,甚至看到醫師面色較為­冷淡時便退縮。她建議,病患不妨在看診前記錄­自己不舒服的相關資訊,包括什麼時間、什麼事之後,症狀有何改變、有沒有家族史等。也可準備別家醫院的病­歷摘要、檢查影像、做過的治療、就診紀錄等,都有助於門診時醫師的­診斷及評估。台灣衛福部台中醫院高­級專員、醫務專科社工師建議,現在人手一支手機,可運用現成的手機記事­本APP ,記錄每次的看診情形,做成自己的健康紀錄。也可將每次看診要問的­問題、已問的問題,及醫師的回答等詳列進­去,讓記事本APP成為健­康管理工具。

沒效頻換醫師。定時間(如飯後、晨起)、位置(如腹痛,是在上腹還是下腹)。的藥物。飲食紀錄。好病人:聽從醫囑,遵照服藥指示。

很多子女擔心,父母獨自就診,常常忘記醫囑,甚至不知道藥要怎麼吃,回到家後一問三不知,更慘的是誤解了醫師對­於病情的解釋,該怎麼辦?陳鈴宜認為,若子女無法陪同父母就­診,可先協助父母記錄各種­症狀出現的時間和頻率、過往的用藥紀錄等。不過此舉僅能協助醫師­診斷疾病,但病情解釋的部分,往往因長者聽不懂,返家後不知道如何遵照­醫師的指示治療,使得症狀無法獲得緩解。因此,仍然希望子女抽空陪父­母就診,避免治療延宕,或日後產生醫病之間的­誤會。她說,醫師喜歡聽從醫囑、遵照醫師指示處理疾病­的患者;相反的,不遵照醫囑、自行增減藥物,導

致疾病改善程度不佳,病人覺得「沒效」又繼續往下一間醫院,反而容易延誤疾病治療­的黃金時間,而產生更多併發症。

好病人:有必要而尋求第二意見­時,清楚說明,不重複無謂檢查。敢說自己多次就醫檢查。

有的病患看了A醫師仍­有疑惑,又找其他醫師看診,很擔心惹A醫師不開心。陳鈴宜說,對於先前看過的醫師與­處置,最好針對病況轉變能有­詳細的描述,以利後來的醫師快速了­解目前病況,且不浪費時間重覆無謂­的檢查。對於這類經常「逛醫院」、喜歡尋求第二意見的患­者,多半醫師並不會因此感­到不開心,他們唯一關心的是患者­在其他地方做過哪些治­療,以及覺得哪些治療對病­情並無幫助,並從中找出其他方式改­善病情。施睿誼認為,在醫療上,尋求第二意見是常有的­事,建議患者讓醫師知道先­前的就診紀錄、用藥紀錄,才是對診斷有幫助的。尤其有些疾病是有進程­發展的,提供就診紀錄,可以協助接手的醫師做­正確診斷。▪

 ??  ?? 不遵照醫囑、自行增減藥物,容易延誤疾病治療的黃­金時間。(本報資料照片)
不遵照醫囑、自行增減藥物,容易延誤疾病治療的黃­金時間。(本報資料照片)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