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orld Journal (New York) - Weekly Supplement

走進秘魯

探訪遺世絕境

- 小米

秘魯,一直是我們心儀的地方。2019年夏天,透過Mountain Lodge of Peru(MLP)組織的聖谷探險,我們遊歷了這個有著古­老歷史的國家。旅途從昔日稱霸南美的­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­開始。庫斯科位於安第斯山脈­中,海拔1萬1000多英­尺。MLP要求大家在出發­前兩天到達,以便適應高原。庫斯科在13到16世­紀曾是印加帝國的政治、文化和宗教中心。

16世紀中期,西班牙殖民者入侵,摧毀大量的印加建築物,在其地基上修建許多殖­民地風格的建築。有名的聖多明戈教堂(Convento de Santo Domingo),就是建立在昔日宏偉的­太陽神廟(Qorikancha)上。太陽神廟曾是印加帝國­最重要的神廟,牆壁和地板被純金覆蓋,花園裡滿是純金雕像。遺憾的是,這些都被西班牙殖民者­洗劫而空。

到庫斯科的第三天清晨,MLP的包車來旅館接­我們,開始了聖谷探險的旅途。聖谷是安第斯山脈中烏­魯班巴河的河谷地帶,它有著肥沃的土壤,是古印加人的主要聚居­地,有無數印加帝國遺跡。烏魯班巴河哺育了燦爛­的印加文化,被印加人視為聖河,河谷就被稱為聖谷。

欽切羅 多彩編織之都

從庫斯科西行,到達聖谷第一站古鎮欽­切羅(Chinchero)。欽切羅是秘魯的編織之­都,小鎮裡設有編織中心。一位身著鮮豔民族服裝­的婦女,向我們演示了如何用天­然植物洗淨羊駝毛(Alpaca Wool),又怎樣將多種植物的花、葉以及昆蟲、礦物質混合,製成不同顏色的天然染­料;另一位婦女演示如何將­染過色的羊駝毛搓撚成­毛線;最後一位婦女坐在古老­的木製織布機前,熟練地將各色毛線編織­成具有彩色圖案的毛料。這些工藝和圖案都是世­世代代傳承下來的,女孩們從五、六歲起就學撚線,十多歲時就能編織出美­麗的衣物。在小鎮中心廣場上,看見不少婦女坐在地上­翻弄土豆。導遊介紹說,這是古印加人發明的一­種長期儲存食物的方法。當時正值秘魯的冬天,婦女們將秋收來的土豆­攤在地上。夜晚氣溫降低後土豆裡­的水分會結冰;白天陽光下冰融化後用­手輕輕一捏,水分就能被擠出。剩下的土豆幹,可以保存很久都不壞。古印加人用同樣辦法製­作肉乾、水果乾等。這些美味食品後來隨著­西班牙殖民者傳播到歐­洲和全世界。

聖谷的第一夜,我們入住的是MLP專­有的Lamay別墅,位於群山環繞中,清幽宜人一共只有八間­客房,不對MLP外的顧客營­業;每個房間巧妙地結合聖­谷工藝,裝潢獨特。別墅後有茂盛的花園,還飼養著兩頭美洲駝,是孩子們的最愛。

皮薩克 市集吸引人

聖谷第二天,我們改向東行,來到聖谷最東端的古鎮­皮薩克(Pisac )。皮薩克在印加時就是重­要的市集中心,現今依然擁有聖谷最大­的市集,各式工藝品如披肩、圍巾、帽子、首飾、陶器等琳瑯滿目,應有盡有。鎮外的高山上,是有名的皮薩克印加遺­址,還有聖谷裡最宏大最精­美的梯田和農業設施,至今農民們還在這裡播­種收割。這裡梯田的灌溉用水,居然是從6公里外的湖­泊通過古印加水渠引來­的。遺址裡除了住房、糧倉、神廟之外,還有城牆和城堡。考古學家們認為它可能­曾經負有雙重功能:農業種植及軍事防衛。皮薩克遺址位於聖谷最­東面的入口處,是保護都城庫斯科,抵禦東面部落襲擊的要­塞。回到別墅,服務員為我們準備了秘­魯特色餐地鍋飯(Pachamanca)

。他們將土豆、甜薯、芭蕉、蠶豆、玉米、雞肉、豬肉、羊駝肉、天竺鼠肉、乳酪等各色食材和著調­料包在香蕉葉裡,放入滿是炭火的土坑裡,上面鋪上已烘烤多時的­滾燙石塊,然後蓋上香料、香蕉葉,再用土埋起來。兩個小時之後,挖開土坑,烘烤熟了的食物香氣四­溢,令人食指大動。我們每一樣都嘗了嘗,羊駝肉出奇地鮮嫩美味,天竺鼠卻骨多肉少,無甚特別。

安卡斯馬卡 以糧倉聞名

第三天,告別Lamay,來到卡爾卡小鎮 (Calca)的農產品市場。這裡屬聖谷的深處,已經鮮有一般的遊人。琳瑯滿目的攤位展示了­各種水果、蔬菜、乾貨、起司、肉類、麵包、草藥等等,有許多是我們從未見過­的。由卡爾卡再往北,地勢越行越高,到安卡斯馬卡(Ancasmarka)遺址時海拔已達1萬3­600多英尺。這裡空氣更稀薄,我們沒走幾步就氣喘吁­吁。安卡斯馬卡在印加語裡­的意思是雄鷹飛翔之地(Eagle’s Place),果然名副其實。高原上有1000多個­圓桶形的建築物,是古印加人用來儲存食­物的倉庫。印加人發明許多保存糧­食的先進技術,

讓他們在豐收年能將糧­食完好地儲備起來;遇到災年時,可以打開糧倉救濟大家。安卡斯馬卡因地勢高,常年氣溫較低又多風乾­燥,十分利於食物的長期存­儲。

卡愛爾卡那關口 艱辛登高

離開安卡斯馬卡繼續北­上,我們穿過這次位聖谷遊­的最高點──海拔1萬4600多英­尺的拉瑞斯關口( Lares Pass),到達卡愛爾卡那。在這裡,我們踏上了此次旅途的­第一次徒步登山。這條步道從卡愛爾卡那­通往我們下一站的歇腳­處瓦卡瓦西(Huacahuasi),途中要翻越位於海拔1­萬2600英尺的卡愛­爾卡那關口(Quelquena Pass)。

整條步道雖只有2.1英里長,但最開始的0.6英里就跨越了600­英尺的高度,幾乎是貼著山崖垂直而­上,所以非常有挑戰性。走幾步,停一停,終於慢慢地爬到山頂,四周群山起伏,盡收眼底。最讓人驚喜的是,山頂高原到處是天然放­養著的美洲駝和羊駝,三三兩兩,見到我們一點也不害怕,可愛至極。

兩個多小時之後,終於看到MLP的Hu­acahuasi Lodge。它幾乎就是建於懸崖之­上,客廳裡巨大的環繞落地­窗將雄偉的安地斯山脈­完美地展現在我們眼前。每間客房都有獨立的陽­台和室外按摩浴缸,這對於我們酸腫的腿腳­絕對是個福音。稍事休息,服務員們先教大家如何­配秘魯最著名的雞尾酒­Pisco Sour。Pisco是葡萄蒸餾­釀制而成的秘魯烈性酒,將它與檸檬汁、糖漿、蛋清等輔料按照3:1:1比例混合,配出的雞尾酒顏色明亮,酸甜適宜,非常好喝。服務員們然後教大家做­了一道秘魯有名的開胃­菜Causa。它是三層圓形的土豆泥­之間分別夾一層牛油果­和一層金槍魚沙拉,上面再配有雞蛋黃和雞­蛋白末,造形誘人,入口更是鮮美清爽。酒足飯飽,夜幕已經降臨。回到房裡,我們在陽台上一邊泡著­熱浴缸,一邊仰視頭頂燦爛的星­河。這裡地處偏遠,沒有城市的光害,銀河系、天蠍座、天鵝座、天鷹座等等,一一清晰可見。

瓦卡瓦西村 留傳統風俗

第四天早餐後,我們先去山腳下的瓦卡­瓦西村(Village of Huacahuasi)參觀。這裡遠離都市,居民們保存了許多傳統­的風俗。一間小小的傳統泥屋,可容納一家8口。屋裡堆著取暖用的木材、全家的食糧、以及開春的種子。屋內屋外,放養著雞、豬、天竺鼠。村裡的婦女們向我們展­示了她們的傳統儀式:她們身著色彩鮮豔的服­裝,在祈禱聲中將玉米酒 (Chicha)、花瓣、香料等一一奉獻給大地­母親,祈求來年風調雨順、五穀豐登。

普瑪馬卡遺址 美洲獅之地

下一站,來到普瑪馬卡遺址( Pumamarca Ruins)。在印加語裡,普瑪馬卡的意思是美洲­獅的地方( Puma’s Place)。果然,廢墟看上去像一張張美­洲獅的臉。這裡的建築始於印加帝­國成立之前,印加人控制這片區域後,改建為防禦工事,保衛普瑪馬凱西南面的­皇家住址歐雁台(Ollantayta­mbo)。從普瑪馬卡,我們沿著一條步道,向歐雁台步行出發。這條步道雖全長四英里,但地勢一路往低,和前一天走的卡愛爾卡­關口相比就輕鬆了許多。路徑左邊是一層層仍然­種著莊稼的梯田,右邊古印加人建的水渠­仍然淌著用來灌溉梯田­的清澈溪水。恍惚間我們彷彿回到了­500年前印加帝國鼎­盛時,沒有西班牙殖民者,沒有他們帶來的天花,沒有他們帶來的覆滅。

晚上入住的是歐雁台外­的Kuychi Rumi別墅。它的設計很獨特:整個別墅只有七套客房,每一套客房都是一棟獨­立的小木樓,樓與樓之間種滿了本地­的鮮花、植物,非常幽雅怡靜。

歐雁台 舊皇家住址

歐雁台曾是印加王帕恰­庫提( Pachacuti)的皇家住址,也是聖谷的最西端。鎮裡大致保存了古印加­的格局:七條橫的和四條豎的街­道互相縱橫交織;每條街道上古印加的水­渠裡仍然流動著清澈的­山泉。鎮對面是著名的歐雁台­神廟遺址。它依山而建,底部是高大宏偉的梯田,頂部是未完工的太陽神­廟廢墟。那裡豎立著一排六塊巨­大的粉紅色花崗岩,每塊寬36英尺高14­英尺,重量達100噸,是從烏魯班巴峽谷對面­4公里外的山上採集來­的。在沒有輪子的古印加,這簡直不可思議。歐雁台也是通往我們旅­途最後一站—馬丘比丘(Machu Picchu)的大門。在這裡,我們乘上配有360度­觀景窗的火車,駛往馬丘比丘腳下的熱­水鎮 (Aguas Calientes)。一路上,火車沿著烏魯班巴河谷­蜿蜒而前,河谷的秀麗風光,透過觀景窗一一展現在­我們眼前。熱水鎮是馬丘比丘遊客­的歇腳點,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之­處。但我們入住的Inka­terra酒店,卻是這裡的明珠。

Inkaterra擁­有12英畝的自然保護­區,一棟棟獨立的客房散立­于密密的熱帶叢林、花木之中,鳥語花香,與鎮上的喧嘩恍如隔世。酒店還有自己的茶園和­製茶課。我們學著採摘嫩茶葉,手工粉碎、烘乾、篩選、裝袋、密封,製成了清香宜人的茶袋;配上各色精緻的茶點,真是再完美不過的下午­茶。

馬丘比丘 一窺帝國風華

馬丘比丘是秘魯的象徵。它位於高高的山巒上,隱於世人的視線之外,因而逃過了西班牙殖民­者的摧毀。隨著印加帝國的沒落,它也沉寂了將近400­年,直到1911年才被外­人重新發現。考古學家認為馬丘比丘­也是古印加帝王的一座­皇城,鼎盛時有700多居民。它四周是上百層梯田;下城區是平民區,上城區則是貴族區和用­於祭祀的神廟。這裡的太陽神廟比在聖­谷其它遺址見過的更特­別:它的牆是圓弧形的,從上面看下去,有點像英文字母「P」。每年冬至和夏至,陽光都會通過牆上的梯­形視窗直射到中央的祭­祀臺上。

皇城的廣場上,有主廟 (Main Temple)、三窗廟 (Temple of the Three Windows)和拴日石 (Sun Dial )。主廟和三窗廟都由巨石­構成,考古學家猜測它們和祭­典有關。拴日石建在一座金字塔­型的梯田上,

石盤中心突出的石柱,隨著太陽的運行,會在石盤上投下長短不­同的陰影,古印加人就是通過這個­來計算夏至與冬至的時­令點。

瓦納比丘山 登高瞰遺址

馬丘比丘的另一個亮點,是瓦納比丘山(Huayna Picchu)。它位於馬丘比丘之後,高近9000英尺,是幾乎每一張經典照片­的背景。古印加人沿著它陡峭的­山崖開闢了一條步道,並在峰頂建了梯田和月­亮神廟。遊客們可以沿著這條古­道登上峰頂,俯視馬丘比丘全景。由於路徑非常的狹窄艱­險,每天會控制人流,限制為兩批,每批200人。過了門衛,步道的傾斜度很快變得­陡峭,台階變得窄小。漸漸地連可以休息的空­間也沒有,只有在台階轉彎的空隙­處能停下來喘口氣。將近半山時,傾斜度已超越60度,我們基本要靠手腳並用,外加拉著繩索才能勉強­上爬。感歎古印加人是如何修­築這條步道,並將巨石運上山的。終於氣喘吁吁地到達峰­頂,俯瞰腳下,馬丘比丘像一隻展翅飛­翔的大鳥,氣勢非凡地鑲嵌在對面­的馬丘比丘山( Machu Picchu Mountain)腰。

馬丘比丘山 登頂挑戰大

意猶未盡,我們又攀爬了馬丘比丘­山。它高1萬1000多英­尺,因此步道更長。相對瓦納比丘,它的傾斜度稍低,但海拔更高,所以也有相當大的難度。登上峰頂,我們從不同角度俯瞰馬­丘比丘遺址,以及對面瓦納比丘山頂­的梯田、神廟。從這裡望去,納比丘山步道的險峻更­震撼人心,很難相信我們居然成功­地挑戰過它。一晃已是告別秘魯的時­刻了。古印加帝國沒有發明文­字,因此我們只能依靠想像­力來推測當年它的繁華­盛況。然而這七天來我們在聖­谷體驗到的一切,無不切切實實地展示了­古印加人燦爛的文明以­及他們先進的建築、農耕、灌溉技術。可惜歷史的演變,終究無情地摧毀了昔日­的帝國,實在是讓人可悲可歎!▪

 ??  ?? 馬拉斯鹽田。
馬拉斯鹽田。
 ??  ?? 古印加糧倉。
古印加糧倉。
 ??  ?? 皮薩克印加遺址。
皮薩克印加遺址。
 ??  ?? 秘魯特色餐地鍋飯。
秘魯特色餐地鍋飯。
 ??  ??
 ??  ?? 像美洲獅臉的普瑪馬卡­遺址。
像美洲獅臉的普瑪馬卡­遺址。
 ??  ??
 ??  ??

Newspapers in Chinese (Traditional)

Newspapers from United States